摘要
通过两种突破传统的负极板布置方式,研究负极板与皮肤接触面积、射频针相对位置对消融效果的影响。将土豆加工为直径6 cm、高8 cm的圆柱体,一次性负极板平置于土豆下表面或环绕于土豆侧面,电极针及热电偶测温针通过自制的定位板及定位支架由土豆上表面垂直插入,以自制的气冷射频消融系统设计6种工况进行实验,每组实验重复3次。实时采集射频针附近一定距离内的温度值,考察温度分布、升温速率及损伤区形状。四周为负极板时产生横径稍大于纵径的扁圆形损伤区,S20-8产生最大的横径(3.2 cm),受消融时间所限,温度分布与功率值负相关;底面负极板时,产生横径明显小于纵径的长椭圆形损伤区,D40-6产生最大的纵径(4.5 cm),温度分布与功率值正相关;S20-8得到最高的温度分布,四周负极板时升温速度整体高于底面负极板。四周负极板的效果优于底面负极板,且存在优化空间。
出处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6-800,共5页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关键词
负极板
射频消融
电流密度
温度
dispersive plat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urrent density
temp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