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论体质学说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体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客观存在于个体之中,并对个体生长发育、生老病死有重要作用。最早记载体质的文献是《内经》,如《素问·逆调论》:“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此“素”“质”即为现今的体质。
作者
郭宝云
纪青
机构地区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出处
《福建中医药》
2011年第5期60-61,共2页
Fuji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体质学说
妇科疾病
疾病防治
阴血质
血虚质
肝郁质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04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陈复正.幼幼集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4.126.
2
李东涛,宋本胜,田代华.
论血虚体质的特征[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16-18.
被引量:8
3
訾红霞.
补法在中医妇产临床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2):30-31.
被引量:5
4
陈润东,李小燕.
试论气郁体质与妇科疾病[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3):10-11.
被引量:29
5
陈家旭.
体质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1):1-2.
被引量:42
6
刘静君.
更年期综合征与体质关系初探[J]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5):298-299.
被引量:14
7
张薏,周晨,林丽娜.
孕期贫血与中医体质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1010-1012.
被引量:12
8
成兴昌,史晓燕.
试论“女子以肝为先天”[J]
.陕西中医,2001,22(6):351-352.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雷晓玲,汤广英,史素梅.
妊娠期贫血对妊高征发生的影响[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1(4):299-300.
被引量:3
2
王琦.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2):74-82.
被引量:94
3
黄少丽,陈叙,麻湘,黄春琴,张镇松,张延玮.
妊娠合并贫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情况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3):36-37.
被引量:11
4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被引量:2053
5
王琦,董静,吴宏东,李英帅,任小娟.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 实践健康促进[J]
.中医药通报,2006,5(4):1-4.
被引量:54
6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
7
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5.173.
8
李梃.医学入门[M].江西:江西科学出版社,1988.127.
9
宋名通.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29.
10
周天寒.老年人的体质和病的治疗特点[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1):51-51.
共引文献
104
1
王晓羽,侯佳佳,牛阳.
中医治疗乳腺癌术后康复期临证经验[J]
.光明中医,2024,39(13):2682-2685.
2
阚智慧,祖慧斌,韩玉香.
浅谈韩玉香老师治疗慢阻肺经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92):290-291.
3
尤劲松,黄培新.
从体质学说及遗传基因多态性研究中风病证候浅析[J]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94-1496.
被引量:13
4
王睿林.
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体质学[J]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13-1614.
被引量:19
5
古颖锦.
药粥治疗婴幼儿腹泻82例疗效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2):108-109.
6
江钰,高华,周铭心.
人体对外感六淫敏感因素的研究[J]
.新疆中医药,2005,23(4):1-3.
被引量:5
7
王志如,纪会芳.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文献探讨[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2):79-81.
被引量:9
8
边海云,陈利国.
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研究回顾[J]
.江苏中医药,2006,27(9):75-77.
被引量:7
9
张伟荣,李靖.
浅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75-578.
被引量:8
10
潘奔前,周俊亮.
辨证调治在调整体质中的重要性初探[J]
.新中医,2006,38(12):3-4.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
19
1
陈彬.
医学多因素分析设计样本例数估算——多因素分析设计样本例数综合估算法[J]
.伤害医学(电子版),2012,1(4):58-60.
被引量:117
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J]
.中华养生保健,2009(9):38-39.
被引量:121
3
范爱萍,薛凤霞.
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12):904-908.
被引量:128
4
陈冬梅,郭胜.
论体质辨识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J]
.光明中医,2011,26(8):1530-1531.
被引量:4
5
王恩宏.
浅谈补法在中医妇科的临床运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127-128.
被引量:4
6
李囿松,高晋生.
妇科病中弦脉所主病机与用药特点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072-1073.
被引量:4
7
麻彦,柳,张华云,邵新胤.
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研究进展[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7):553-557.
被引量:8
8
董竞成,吴金峰,张红英,弓唯一,刘宝君,徐海林.
从补肾益气法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浅释中医“异病同治”[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695-700.
被引量:28
9
缪江霞.
从微生态角度研究中医妇科湿热证本质的思路和方法[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4):293-295.
被引量:4
10
岳光丽,常惠.
需氧菌性阴道炎中西医治疗[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1034-1035.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
1
吴英姿.
补法与中医妇科临床[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6):62-62.
2
孟媛,刘丽.
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中医证型、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4):771-777.
1
仰卫军.
六经脉之厥与厥逆[J]
.中医药学刊,2006,24(6):1106-1108.
2
郑杨.
《素问·厥论》“泾溲不利”辨析[J]
.中医药学报,2004,32(2):72-72.
3
王迎春.
浅谈“胃不和则卧不安”[J]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07Z):121-121.
被引量:2
4
王延宾,娄英歌,陈永乐,张少朋,常会峰.
“肠不和则病不安”治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4):83-84.
5
于晓艳.
论胃不和则卧不安[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3):57-58.
被引量:7
6
石太能.
春季易生这些病[J]
.家庭中医药,2006,13(4):30-30.
7
张志明.
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及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2):85-85.
被引量:4
8
徐大念.
养阴法临证运用例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1998,22(6):6-14.
9
王启伟,周振理.
大黄牡丹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瘀滞型肠痈60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74-74.
被引量:3
10
壮健.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析[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14-714.
被引量:3
福建中医药
2011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