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转型期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特征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转型期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出现了新的特征。社会舆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力量,影响着公共事件的发展和政治决策的形成。首先,信息传播的路径变得相当隐蔽和模糊,社会信息和意见经常越过行政边界,舆论触点呈现出离散化态势。其次,网络降低了公众发表意见的门槛,扩大了信息和意见的传播范围,正在成为信息和意见传播的主渠道。第三,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因为消息来源准确,内容思路清晰,评论鞭辟入里,依然是社会舆论形成的决定性力量。第四,各类媒体的互动缩短了舆论形成时间,意见的转化难以预测,社会舆论更加多元化。
作者 骆正林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7-52,共6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研究"(项目编号:07CXW00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2010ZDIXM043)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8

  • 1王天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社会效应[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7(3):72-74. 被引量:23
  • 2http://bbsl.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1&treeView=1&view=2&id=3587851.
  • 3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 4[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 5方兴东.《互联网:工具还是革命?》,搜狐网.http://it.sohu.com/2001104/file/0000,643,100013.html.
  • 6[法]鲍德里亚著,汪民安译.《仿真与拟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341页.
  • 7贝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 8马慧茹.试析网络民意的表面强度与真实强度[J].山东视听,2005(8):18-21. 被引量:7

共引文献15

同被引文献28

  • 1宋少鹏,麻宝斌.论政治信任的结构[J].行政与法,2008(8):25-27. 被引量:54
  • 2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2004,11(6):1-3. 被引量:30
  • 3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70-274. 被引量:78
  • 4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4):4-8. 被引量:34
  •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 6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1.
  •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01[2013-01-1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8508.htm.
  • 8http:l/news.xinhuanet.condtech/2014-01/16/c_ 126015636.htm.
  • 9刘建华.《赛博空间的舆论行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第118页.
  • 10谢耕耘主编.《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