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浅谈当代中国的秘密侦查之法律现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秘密侦查方法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与犯罪做斗争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犯罪侦查自身规律的必然产物。在司法实践中,秘密侦查作为一种打击追诉犯罪的特殊手段已经被广泛使用,并被司法机关大致认可,但时至今日秘密侦查的使用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法律上没有明文授权,加之具体的界限不明,秘密侦查处于一种合法与非法的边界地带。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当代中国的秘密侦查问题进行探讨。
出处 《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第S1期10-11,共2页 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4

  • 1资霏.论贪污贿赂案件中的技术侦查手段[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7(2):37-40. 被引量:9
  • 2刘向红.对秘密侦查法治化的思考[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15(6):60-63. 被引量:37
  • 3李忆.对技术侦查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侦查,2002,(3):18.
  • 4唐磊,赵爱华.论刑事司法中的秘密侦查措施[J].社会科学研究,2004,(1):35.
  • 5关于化装侦查,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传统上都认为是一种外线侦查行为,不过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必须打破那种将化装侦查仅仅理解为外线侦查的一种掩护措施的传统的僵化的思维,而应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化装侦查,并认为"化装侦查是指刑事侦查人员为了收集犯罪情报,获取犯罪证据,而以某种身份为掩护,寻找麻痹、贴靠侦查对象或打入罪犯集团团伙内部开展工作的一种秘密侦查手段."参见《全国公安院校第二届刑事侦查刑事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68页-172页.我们不赞同上述观点,其实上述所谓对"化装侦查"的重新认识,实质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卧底侦查",由于"卧底侦查"的概念已经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获得了认同,而将化装侦查的内容换成"卧底侦查",徒留名称不变,极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因此,我们还是认为将"化装侦查"定义为一种外线侦查为好.
  • 6关于侦查与侦察的争论,在我国理论界由来已久,概括起来有6种观点:1.主张根据行为性质加以区分,公开的叫"侦查",秘密的叫"侦察";2.主张根据法律依据加以区分,"侦查"只是指刑事诉讼法的几种专门调查工作和强制措施;而"侦察"不仅包括这些内容,而且还包括行政法规的各种特殊侦查手段或秘密手段等;3.主张根据使用的范围加以区分,"侦察"仅指从事与秘密手段有关的侦查业务,而"侦查"则适用于所有情况;4.主张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分析,选择适用."侦查"与"侦察"两者之间在法律依据、行为性质、活动领域、所获材料的意义、行使主体、法律监督的方式等方面均不同,因而在决定使用"侦查"还是"侦察"时应从上述诸方面加以具体分析;5.主张"侦查"与"侦察"在犯罪侦查(察)的理论和实际中并无区别.其含义相同.可以通用,或弃一留一.6.主张根据运用的领域加以区分,"侦查"主要用于法律领域,而"侦察"则主要用于军事领域.我们认为,关于侦查与侦察的争论,在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已经毫无意义,纯粹是耗费口舌.很显然,作为一种刑事司法活动,"侦查"早在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就已得到确认,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的侦查活动必须以现行法律为依据,而不能离开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擅自使用本属于军事领域内的专业术语--侦察.因此,虽然国家安全法和警察法都使用了"技术侦察"一词,但我们认为应该采用"技术侦查".
  • 7樊崇义:"论侦查模式的转换与改革",载郝宏奎主编《侦查论坛》(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 8杨迎泽、李麒:"电话监听证据研究",载《证据法论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
  • 9参见李昌珂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a条.
  • 10参见李昌珂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c条.

共引文献6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