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三月风》
2006年第1期19-20,共2页
同被引文献20
-
1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170-172. 被引量:31
-
2罗慧.博客:网络传播的新锐[J].新闻记者,2004(10):40-43. 被引量:23
-
3庞大力.传播学角度的博客研究[J].当代传播,2005(2):38-40. 被引量:32
-
4张蓉,赵新利.名人博客冲击“草根狂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33-34. 被引量:1
-
5[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7.
-
6[4]谢正宜.网络媒体成了他们的新秀场:名人博"客"博客博"名"[N].新闻晚报,2005-11-14,(B10)
-
7[5]范冰冰.对道歉信的一些感受[EB/OL].http://blog.sina.com.cn/m/fanbingbing,2006-04-29.
-
8[6]谢雨欣.我的一点点声明(一)[EB/OL].http://blog.sina.com.cn/m/xieyuxin,2006-04-23.
-
9[7]杨恭如.红斑狼疮[EB/OL].http://blog.sina.com.cn/m/yanggongru,2006-03-05.
-
10[8]李咏.无语[EB/OL].http://blog.sina.com.cn/m/liyong,2006-05-18.
-
1马利.建立完善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机制和制度[J].世纪行,2016,0(2):23-24.
-
2侯健.表达自由法制中的管理性权力[J].比较法研究,2008,22(2):1-12. 被引量:3
-
3郑海平.表达自由案件中的“公共论坛”原理——基于美国宪法判例的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5):117-125. 被引量:2
-
4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J].学术界,2005(5):35-47. 被引量:47
-
5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5-12. 被引量:70
-
6王江伟.美国司法如何规制公众抗议——“公共论坛”原理及其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2):62-72. 被引量:2
-
7大众媒体的公共性:公正政策制定的纠偏器[J].声屏世界,2010(11):66-66.
-
8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4):37-40. 被引量:2
-
9刘务勇.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J].新视野,2006(5):56-58. 被引量:7
-
10黄国林.网上助学记[J].政协天地,2005,0(4):6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