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十八春》与《半生缘》版本比较浅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后经作者修改为《半生缘》再次出版。本文重点分析《十八春》和《半生缘》两个版本在主题上的不同处理,力求从作品本身出发,挖掘出版本差异的原因和必然性。以期发现张爱玲前后复杂的心理变化轨迹,及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变迁,在文化角度上更宽容地理解作家的人生选择和文化选择。
作者
杨国强
张聪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科教文汇》
2006年第10期164-165,共2页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关键词
版本
历史偶然性
背景
苍凉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杜英.
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204-220.
被引量:3
2
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民族意识[J]读书,1985(12).
3
柯灵.遥寄 张爱玲[J]读书,1985(04).
二级参考文献
2
1
蔡叔健.
蔡夷白《心太平斋日记》(1949年11月-12月)(下)[J]
.苏州杂志,2002,0(3):74-80.
被引量:4
2
魏绍昌.
夏衍同志二三事[J]
.新文学史料,1996,0(1):122-125.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2
1
窦苗.
《十八春》《半生缘》《普汉先生》的文本互涉——从苦难叙事角度看张爱玲的叙事策略[J]
.参花(下),2013,0(9):53-57.
被引量:2
2
巫小黎.
张爱玲《亦报》佚文与电影《太平春》的讨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6):180-18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37
1
张彩霞.
论张爱玲小说时空结合的叙事方式[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S1):225-226.
被引量:4
2
秦弓.
奇崛冷艳与淡雅俗白之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J]
.中国文化研究,2000(1):129-134.
被引量:4
3
刘志华.
从“参差的对照”看张爱玲小说的俗与雅[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29-33.
被引量:1
4
刘川鄂.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20-24.
被引量:12
5
李梅.
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3):202-205.
被引量:7
6
陈吉荣,张小朋.
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J]
.外国语,2007,30(6):50-56.
被引量:38
7
杜丽琴.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0(2):48-51.
被引量:6
8
王文硕.
解读张爱玲文学作品的电影特质[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4):96-100.
被引量:4
9
张鸿声.
海派文学的“小叙事传统”[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1):105-108.
被引量:3
10
罗慧林.
中国文学“启蒙现代性”的三种走向——兼论“张爱玲热”的原因[J]
.文艺争鸣,2009(1):78-8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伍志恒.
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J]
.南方文坛,2020(5):114-119.
1
梁丽明,李嘉.
“只是当时已惘然”──谈《十八春》和修改本《半生缘》[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1(4):38-41.
被引量:2
2
雷池月.
历史偶然性的重合——京都史话[J]
.书屋,2003(5):28-36.
3
项黎栋.
为人生的不同态度——浅析《活着》的小说与电影[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3):84-85.
被引量:1
4
蒋隽.
从与传统女性小说的比较浅析网络女性小说的特点[J]
.中国电子商务,2012(16):262-262.
5
刘勇,杨联芬.
“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6-22.
被引量:13
6
张雷,刘国文.
《风景》与《红与黑》中男主人公的比较浅析[J]
.语文学刊,2016,36(18):104-105.
7
王再兴.
茅盾和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比较浅析[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5):91-93.
8
陈婕.
中西小说比较浅析[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9):53-54.
9
龙长顺.
在生活的厚土中开掘文化——关于民族文学创作的思考[J]
.民族文学研究,1988,6(4):50-54.
10
王世娜.
“别”有愁绪在心头——唐代三首送别诗比较浅析[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0(10):82-83.
科教文汇
2006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