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地铁站里》与中国古诗词的共性取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讨论《地铁站里》与中国古诗词所具有的相似的艺术表现力,说明语言的共性不是体现在文字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上,并表现为心理层上相同的概念结构。而就诗歌而言,心理层上相同概念结构的实现过程就是诗歌意象的实时建构过程。相似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实现的基础,也是诗歌语言的共性取向。
作者
袁晓军
董粤章
机构地区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
出处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80-81,共2页
Journal of 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关键词
《地铁站里》
中国古诗词
共性取向
艺术表现力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罗朗.
意象的中西合奏与变奏——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差异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69-73.
被引量:10
2
刘保安.
《地铁车站》与意象主义[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147-148.
被引量:5
3
陈才忆.
吹向西方的东方杏花——庞德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吸收与传播[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32-36.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白劲鹏.
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主义的终点——兼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6):130-134.
被引量:16
2
蒋洪新.
庞德的文学批评理论[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3):89-94.
被引量:2
3
孙宏.
论庞德的史诗与儒家经典[J]
.外国文学评论,1999(2):20-30.
被引量:7
4
赵毅衡.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影响的几点刍议[J]
.文艺理论研究,1983(4):23-30.
被引量:13
5
刘锋.
从庞德和艾略特看美国现代主义诗对当代中国诗的影响[J]
.外国文学研究,1995,17(2):33-39.
被引量:2
6
王贵明.
《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J]
.国外文学,2001(2):87-95.
被引量:8
7
彼德·琼斯 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8
庞德.回顾[A]..二十世纪文学评论[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
袁行霂.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
.文中出现的英语诗句,如果没有特别加注的话,皆出自Richard Ellmann编的Norton Anthology of Modern Poetry.W.W. Norton & Company[Z].,1973..
共引文献
13
1
郑秋萍.
庞德《在地铁站》的意象叠加手法分析[J]
.文教资料,2007(33):46-47.
被引量:1
2
丁志斌.
《地铁车站》与《天净沙·秋思》的视觉意象美[J]
.作家,2008,0(18):66-67.
3
李丹,李枝盛,龚方青.
中西意象诗比较之浅论[J]
.延边党校学报,2009,24(5):96-97.
4
袁晓军,董粤章.
诗歌世界中意象实现的认知诠释[J]
.求是学刊,2006,33(4):115-119.
被引量:4
5
苏秋丹.
诗心的意象与移情——《在地铁车站》两译本对比评析[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8(2):15-16.
6
张娅丽,陈清贵.
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探讨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24-29.
7
张智中.
化静为动,化美为媚——毛泽东诗词当中的飞动之美及其英译[J]
.大连大学学报,2010,31(3):117-120.
被引量:1
8
王婷婷.
试评析陌生化理论及在庞德诗歌中的应用——以《在地铁站》为例[J]
.科教导刊,2011(17):210-211.
被引量:3
9
刘晶辉.
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意象派诗歌的比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9):99-100.
10
吴敏.
意象并置与意象叠加——从《在地铁站里》看我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论的影响[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3):91-92.
1
袁晓军,董粤章.
诗歌世界中意象实现的认知诠释[J]
.求是学刊,2006,33(4):115-119.
被引量:4
2
关宁,吴晓帆.
刻在心上的青春往事[J]
.家庭生活指南,2007(12):40-41.
3
于俊英.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1):121-121.
被引量:3
4
李妍.
《红楼梦》文化因子翻译浅谈[J]
.才智,2014,0(23):295-295.
5
丛小孟,寒梅.
一份烙刻进生命的青春往事[J]
.文学与人生,2005(16):8-9.
6
沈立人.
提倡写日记[J]
.唯实,2002(12):80-80.
7
王兆胜.
中国现代“诗的散文”发展及其嬗变[J]
.中国文学研究,2000(4):11-20.
被引量:7
8
伊人.
前卫与时尚[J]
.躬耕,2005,0(11):22-22.
9
养生诗歌[J]
.健身科学,2014(1):5-5.
10
李兆权.
走近吴哥[J]
.边疆文学,2003(5):51-54.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