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长江学术》
2006年第4期1-6,共6页
Yangtze River Academic
同被引文献36
-
1特里.伊格尔顿,王宁.文化之战[J].南方文坛,2001(3):4-6. 被引量:19
-
2赵京华.从“起源”上颠覆文学的现代性[J].读书,2002(6):87-92. 被引量:10
-
3张荣翼.文学理论中统和视点的罅隙[J].文艺理论研究,2006(4):31-40. 被引量:4
-
4[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载江怡编.《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页.
-
5[法]福科.《权力的眼睛-福科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32页.
-
6[美]柯林·坎贝尔.《购物、快感和性战争》,见罗钢,王中忱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8-219页.
-
7[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76页.
-
8戴锦华.《隐行书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21页.
-
9[匈]L.G.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卷前言》,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页.
-
10[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3页.
-
1傅淑琴.试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化观[J].电影文学,2009(6):98-99. 被引量:3
-
2张宝玲,李煜,李轶圆.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2(77):16-17. 被引量:1
-
3陈榕.《戴茜·密勒》中的文化权力之争[J].外国文学评论,2009(3):152-164. 被引量:5
-
4王淑林.自由与道德的变奏——论亨利·詹姆斯“美国女孩”想像的文化叙事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4):137-141. 被引量:2
-
5买林燕.试析美国旅欧群体的跨文化交流——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解读[J].神州民俗,2009(8):44-46. 被引量:1
-
6赵淑燕.《贵妇人画像》中欧美文化的碰撞[J].理论界,2011(6):152-153. 被引量:2
-
7魏衍学.亨利·詹姆斯《美国人》中的文化融合观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7-128. 被引量:1
-
8内德.吉斯林,小风.英国第一位多产的女作家艾里斯·默多克[J].世界文化,1989(3):12-14.
-
9龙昕.探寻不同文化的融合之路——解读亨利·詹姆斯作品中的国际文化主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77-81. 被引量:6
-
10保罗.格雷,耿新.胜利者的隐痛——评《伊迪丝·华顿书信集》[J].世界文化,1989(4):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