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世界猪育种概况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之前就开始了猪的驯化。在50年代之前形成的地方品种,大多是靠地理隔绝、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自发选择形成的。到70年代初期,随着引入国外良种猪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72年全国猪育种协作组成立之后,有计划的猪育种工作才在全国各地真正地展开。选育的历程经历了从古代以相畜为代表、到近代注重猪的形态机能及到现代群体选育的过程。选育方法上多数借鉴了群体继代选育法。评定,我国古代称之为“相”。公元前一千多年,先人已能根据猪的外形特征进行选种。相传殷商时代的韦豕是我国最早的相猪专家,他能根据猪在家养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从外形特征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后代供繁殖用。经过历代相传,猪的外形鉴定得以不断丰富。集中反映猪选种技术的是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的“: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烟治难净也。”清代《豳风广义》中的“:母猪惟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书中认为具有这种外形的种猪早熟易肥。猪选种技术方面的记载,也散见于元朝的《农桑辑要》(1273年),明朝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1639年),清朝张宗绪撰的《三农纪》(1760年)中。许多农谚中也有不少养猪选种经验(如“头大脖子细,一看就生气”是指头大颈细者屠宰率低、产肉少)“,丝颈葫芦肚、崽子好又多”强调母猪要选颈细长、肚子大的,其产仔才多、母性才强。我国古代及当今民间流传的猪选种方法或经验是与数量遗传学中性状相关理论相符的。外貌评定在猪育种中仍是一项重要方法。外貌选种虽方便简单,但需要熟练的技术。而对品种品系的特征和肢蹄的强健性等项目,必须根据外貌加以选择。与骨骼有关的性状有相当高的遗传力,所以身体伸展、肋部扩张、腿部大小、肢蹄强健性等性状可作为重点的表型选择。外貌选种,因为不能对所选性状作出精确量化,因而有其局限性。随着现在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肉品质要求的提高,猪育种技术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形的方向或模式,本期“专家论坛”收集了行业内专家对各自领域的介绍,希望带给我国养猪企业一些有用的东西。
出处 《中国畜禽种业》 2005年第10期4-5,共2页 The 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45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