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必须知识渊博、品行端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但这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教师的衣着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性格人品,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必须知识渊博、品行端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但这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教师的衣着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性格人品,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 人格健全的教师,一走进教室,就能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无比,学习情绪饱满;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一进教室,就会使教室里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学习情绪低落。同样的教室,由于教师的心态不一样,制造出两种不同的天地。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以人格力量育人,这是心理教育的灵魂。 德国著名教育家申斯斯说:“没有教师给学生的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中的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某某老师心理不健康,有病。”这种说法其实并不过分。如有些老师的毛病是挑剔,一走进教室就开始找学生的毛病,好像不找出点学生的毛病就不称职似的;由于有的教师看问题偏激,处理问题偏听偏信,使学生压抑、人格偏执;有的老师工作懈怠、自卑、迷惘,学生也表现出松懈、不求上进。教师的不同心态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严厉的、粗暴的、蛮横的教育态度,会使学生情绪紧张、心情压抑、思维停滞,与教师的关系紧张;民主的、和谐的、尊重的、宽容的教育态度,则会使学生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与教师的关系亲切。这种心理的影响对学生可不是一时一事,有时是一生一世。很多影响当时看不出来,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是,一天我收到了一个原来我教过的学生寄来的贺年片:老师,感谢你那次的宽容,使我能够带着感激、带着自责健康地生活下去。他是我参加工作所教的第一届学生。当时他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我班上丢失了东西,查出是他偷了别人的东西,他当时吓坏了,可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他小偷,也没有公布他偷东西的事,更没有告诉家长,而是悄悄地告诉他:你不是小偷,因为我知道你一定很喜欢这件东西,想看看后就还给人家,不是你的东西你是不会要的;之后,我买了相同的东西送给了他,并告诉他,以后喜欢什么就告诉我,没有经过人家允许,动人家的东西会变成小偷的;他以后再也没拿过别人的东西。没想到,多年过后,他还记着。这使我很害怕,我不敢想像,如果当时我在班上大喊“我抓住了小偷,他就是小偷”,毕业后的他将会是什么样子,也可能小偷的影子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宽容一个人的过去,就会拯救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他是学生,他应该享有犯错误的权利。人的一生哪能一点错误不犯呢?更何况一个孩子。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心态一定会变得平和,也一定会做到宽容。当然,我们也绝不是一味地宽容,该惩罚的还是要惩罚。其实,你能查出是他偷了人家的东西,这本身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也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应该尽的责任。但我们有些教师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查出小偷上,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查出小偷之后的惩罚办法上。这无疑给没查出的小偷身上埋下了炸弹,也可能给因一时糊涂的孩子戴上“小偷”的帽子。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失职。 什么是教师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对这个问题已有多人做过总结,下过定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提出了健康人的十条标准,其中有五条是讲心理的。台湾专家提出了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五条标准,要尊重学生,营造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要衷心接纳每一名学生,要关怀学生的需要和困扰,要给学生自由,但是不放任。 如何做到呢?在实践中,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了12个字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共情、自信、真诚、微笑、宽容、赞美。这12个字,做起来很容易,它时刻提醒我不仅要接纳自己,也一定要接纳别人,要谦虚温和、性格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工作中,我注意从以下几点努力。 第一,与学生保持心灵沟通。多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给予他们理解,给他们自主决策的机会。这样,他们就不再视与教师谈话为难事,乐于对教师讲心里话。 第二,常给他们的精神补点钙。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让他们读点文学名著,将有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使他们在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拥有健康健全的心灵,真正成人成材。 第三,鼓励他们多交友,自己与他们也以朋友的身份交流。使他们学会思考,变得成熟,视老师为知己好友。 第四,教师要灵活地掌握情感支点。在教师内心世界里,不应有情感支点发生倾斜的时候,要用正确的心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以教师的行为、品行、心理、道德作为他行为的标谁。我们的一言一行时时在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因此,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以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出处
《林区教学》
2003年第12期2-3,共2页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