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沧桑》
2002年第6期52-54,共3页
基金
"乔晓芙人文奖学金"资助
同被引文献86
-
1高鹏程,池子华.李提摩太在“丁戊奇荒”时期的赈灾活动[J].社会科学,2006(11):132-138. 被引量:9
-
2郭春梅.光绪初年山西旱灾初探[J].中国地方志,2003(S1):54-56. 被引量:5
-
3郝平,周亚.“丁戊奇荒”时期的山西粮价[J].史林,2008(5):81-89. 被引量:13
-
4董传岭,张思.晚清山东的官赈救荒[J].史学集刊,2009(2):73-79. 被引量:4
-
5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J].清史研究,2001(2):72-92. 被引量:22
-
6苏全有,张秀娟.晚清河南灾荒的影响论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73-76. 被引量:8
-
7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J].清史研究,2000(4):59-64. 被引量:27
-
8王建革.清代华北的蝗灾与社会控制[J].清史研究,2000(2):100-107. 被引量:12
-
9郝平.山西“丁戊奇荒”述略[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1):44-47. 被引量:8
-
10魏宏运.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J].史学月刊,1998(5):95-101. 被引量:25
二级引证文献9
-
1王鑫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丁戊奇荒”研究综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4):109-114. 被引量:7
-
2张喜顺.比较中审视:豫皖苏黄泛区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4):115-120. 被引量:1
-
3王新宁.二十多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2,14(2):91-94.
-
4刘怡然.慈善表演/表演慈善:清末民初上海剧场义演与主流性实践[J].开放时代,2014(4):81-93. 被引量:8
-
5薛辉.广西近代灾荒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刍议——大数据时代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突破“同质化”倾向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16,38(4):73-81.
-
6田丽.“丁戊奇荒”中平阳府的灾情和赈灾工作——基于碑刻和地方志的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7,19(1):89-94. 被引量:1
-
7文彦君,方修琦,李屹凯,萧凌波.华北地区1876-1879年旱灾研究文献综述[J].灾害学,2019,34(1):172-180. 被引量:7
-
8薛辉,陈亚南.继承与创新:近30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概述——环境社会学的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16(2):84-93. 被引量:2
-
9张浩威.王锡彤视野下的“丁戊奇荒”与华北社会[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0,22(3):84-91.
-
1齐清顺.论清朝中期新疆解决人口与耕地矛盾的重大措施[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1):10-17. 被引量:6
-
2张安东.近代安徽人口与耕地状况及变量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1):60-63. 被引量:2
-
3芦敏.人口增长与汉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J].农业考古,2014(3):54-56. 被引量:2
-
4樊树志.明代荆襄流民与棚民[J].中国史研究,1980(3):119-128. 被引量:9
-
5王雨生,郭健,邓毅博,陈蕾,李迎.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人口与耕地变化研究[J].地矿测绘,2012(1):18-22. 被引量:2
-
6侯光良,魏海成,鄂崇毅,赵小浩.青海东部史前人口-耕地变化及其对植被演变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3,33(3):299-306.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