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艰难的选择——大学排名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大职能,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大学排名必须面对的两难问题。从理论上说,教学与科研的同等重要性已为人所公认,但是,这种“同等重要性”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如何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面对教学与科研这个两难问题,大学排名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等等。
作者
裴云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福建厦门
出处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2年第36期27-32,共6页
Journal of Yunnan Education
关键词
大学排名
教学
科研
分类号
G64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15
同被引文献
99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5
参考文献
5
1
钱萌.
对《2001年高等学校排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15(1):48-49.
被引量:4
2
孙莱祥,熊庆年.
开放 动态: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形成的基点[J]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2):25-28.
被引量:7
3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中国大学评价[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21(7):8-18.
被引量:92
4
董秀华.
世界高校排行评估的发展与特点[J]
.教育发展研究,2000,20(6):57-61.
被引量:10
5
史秋衡.
大学排名中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定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1):24-28.
被引量:16
二级参考文献
8
1
约翰·S·布鲁贝克 郑继伟.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
2
王冀生.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和制度的基本构思[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8,(1).
3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J].教育参考资料,2000,(1):27-27.
4
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1996年·研究与发展(摘要)[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8,(2).
5
王秀槐.美国研究型大学提升大学教学品质策略对台湾地区大学品质提升的启示.复旦大学“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研究会论文集”[M].-,2001(4)..
6
[2][3][8]《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1999年5月20日《中国教育报》 [4]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1998年卷),朱献有主编 [5][6]《199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教育部科技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199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9]《199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教育部科技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10]《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教育部社政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1]《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节录)》武书连、吕嘉、郭石林,《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年第7期 1997-1998年3所世界一流大学和
7
10所中国一流大学附录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论文数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理工 Scinence179303110010 Nature147975100000 合计3261278210010
8
史秋衡.
构建高教管理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潘懋元高教管理思想研究[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5):34-37.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115
1
张玉华,刘琳,刘建惠,钱宇光.
从中国大学排名看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发展[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z1):27-29.
2
查吉德,黎荷芳.
浅析中国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141-143.
被引量:2
3
黄鸿鸿.
大学社会评价势在必行[J]
.闽江学院学报,2001,22(4):45-48.
被引量:9
4
查有梁.
浅议华中理工大学的发展模式[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1-86.
被引量:1
5
肖湘愚.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投入产出分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4):149-151.
被引量:4
6
高朝华.
中国高校排名的逻辑假设[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0(1):42-44.
7
靳占忠.
高等农业教育综合化路径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2004,5(4):5-7.
被引量:1
8
张祥明.
高等学校评估的意义与排名得失[J]
.大学教育科学,2004(3):19-22.
被引量:3
9
林丹.
为学生服务: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终极目的[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5):100-101.
被引量:6
10
陈棣沭.
中国大学排行的比较分析[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3-6.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99
1
易丽丽,杨云芳,楼笑梅.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应具备的素质[J]
.文教资料,2006(30):30-31.
被引量:15
2
黄鸿鸿.
大学社会评价势在必行[J]
.闽江学院学报,2001,22(4):45-48.
被引量:9
3
王姗姗.
我国大学排名研究的回溯与反思[J]
.教育学术月刊,2010(5):55-59.
被引量:7
4
周满生.
加拿大大学排名榜及其评估标准[J]
.全球教育展望,1997,27(2):76-79.
被引量:4
5
刘会,王红梅.
浅谈高校院系科研秘书工作效率的提升[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2):364-364.
被引量:2
6
李培凤,王生钰.
对大学评价的述评[J]
.高等理科教育,2004(4):15-18.
被引量:4
7
连进军.
日本的大学排行述评[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4):120-123.
被引量:3
8
邱均平.
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和做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8):93-94.
被引量:29
9
彭荣础.
试析中国大学排名的正向潜功能[J]
.江苏高教,2004(5):36-37.
被引量:4
10
阚连合 ,史宝娟 .
找准位置 抓住关键 提升名次——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启示[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50-15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5
1
刘和云.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系统性思考与实践[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z1):39-40.
被引量:7
2
张引科,谭晓宁.
教学科研和谐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7-10.
被引量:1
3
李文兵.
我国大学排名研究综述[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4):29-36.
被引量:10
4
杨天平,任永灿.
国内外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5):1-11.
被引量:17
5
刘占勇,李晴.
国内对“高校科研秘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对CNKI中“1997-2013年相关文献”的分析[J]
.浙江教育科学,2014(6):7-12.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陈卫静.
大学排名视角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状与差距——基于大学群体的对比分析[J]
.知识管理论坛,2020(5):292-304.
2
韩玉志.
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应重视的问题——基于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8,28(11):84-87.
被引量:36
3
艾凉琼.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高校科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7):223-224.
被引量:2
4
程刚,王卫红,吴利平.
高校科研激励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1):21-24.
被引量:2
5
万丽娟,邵兵家,陆远权.
面向和谐校园建设的现代大学评价制度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141-144.
6
周继香.
教学科研和谐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33-235.
被引量:6
7
廖敏,黄仕军.
国内外大学评价的文化个性比较[J]
.评价与管理,2010,8(4):51-55.
被引量:1
8
周克荣.
同济大学历年国内排名情况分析[J]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3):92-97.
9
李齐.
高职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
.南方论刊,2011(12):105-106.
10
师璐,曾志嵘.
科研要素在大学第三方评估中的运用及比较[J]
.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3):81-85.
被引量:5
1
刘翠云.
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分析[J]
.新校园(中旬刊),2016,0(4):30-30.
被引量:1
2
钱莉.
关于高校中科研与教学两大职能的思考[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3):70-70.
被引量:1
3
谭宏伟.
高校科技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研究[J]
.科学中国人,2015(9X):184-185 188.
4
贺晋秀.
新课程实施中来自教师理念阻抗力量的归因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8):81-84.
5
张永宏,张震斌,王冰,何力佳.
高校教育的“教”与“研”[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83-84.
6
刘冲,沈甫明,苏定冯.
科研反哺教学的实施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544-546.
被引量:16
7
林丽英.
“木桶理论”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74-75.
8
徐洲.
关于教学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23(2):55-57.
被引量:4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2年 第3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