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00年第9期4-10,共7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17
-
1项卫星,柳阳.城市贫困女性权益缺失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人口学刊,2007,29(4):25-30. 被引量:5
-
2刘丽霞.简·爱对中国当代女性成长的价值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8):66-68.
-
3谢先泽.转变人才质量观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3):18-21.
-
4谭深.妇女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学研究,1995(5):66-74. 被引量:10
-
5李若建.第一次生育高潮出生人口成长历程和现状[J].人口研究,1996,20(1):26-29. 被引量:5
-
6刘梦,王中会,董鸥.中国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对公众认知率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6):1-7. 被引量:1
-
7李培林.走出国有企业的人员过密化逻辑[J].中国人口科学,1999(2):7-14. 被引量:6
-
8王海忠.中国消费者世代及其民族中心主义轮廓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8(6):88-96. 被引量:31
-
9陈晓云.转型期我国女性高工作卷入形成机理及政策调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1):92-96. 被引量:1
-
10王志岚.实现男女平等构建两性和谐发展的社会[J].宁夏社会科学,2006(1):15-1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77
-
1张励仁.影响贫困地区女性素质的四种因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3):96-99. 被引量:3
-
2李小云,林志斌.性别与发展理论评述[J].社会学研究,1999(5):3-12. 被引量:38
-
3薛宁兰.无过错离婚在美国的法律化进程[J].环球法律评论,1998,20(4):80-86. 被引量:6
-
4朱敏.非公有企业青年职工素质的调查[J].青年研究,1998(6):26-31. 被引量:1
-
5鹿立.妇女经济地位与妇女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1997,21(2):50-54. 被引量:18
-
6孙戎.妇女地位变迁研究的理论思路[J].妇女研究论丛,1997(4):50-56. 被引量:14
-
7何玲.女职工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5(3):89-93. 被引量:2
-
8常凯.公有制企业中女职工的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5(3):83-93. 被引量:18
-
9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4):78-91. 被引量:48
-
10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42-52. 被引量:784
引证文献17
-
1刘蕾.当前“离婚潮”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11):49-51. 被引量:2
-
2许慧.中国女性独立人格塑造的哲学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130-131. 被引量:2
-
3朱冬亮,黄慧.关于外来青年女工维权的几点思考——厦门市海沧区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4(9):51-57. 被引量:1
-
4姜红.山东省妇女就业状况与前景展望[J].山东经济,2006,22(5):132-135.
-
5梁飞琴.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与引导——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剖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49-51. 被引量:3
-
6李冉.试论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以离婚家庭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为视角[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5):31-36. 被引量:1
-
7豆雨思,李长宏.权利解构下女性潜人才的开发——兼解《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J].中文信息,2013(4):116-118.
-
8刘笑燕.论下岗女工再就业问题[J].前沿,2001(9):66-69.
-
9杨桂香,厉英.影响女性智力水平发挥的原因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6):77-80.
-
10程绍珍.现代化与现代女性人格的塑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3):31-3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63
-
1谢素珺.从儿童最佳利益原则论离婚纠纷的调解[J].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研究,2020(2):29-34.
-
2战新华.重新审视城镇女性失业——从“五普”数据看中国女性就业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4(S1):75-78. 被引量:4
-
3晏月平,薛川.少数民族女性就业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4):86-92. 被引量:1
-
4徐艳虹,高珊珊,王文凯.浅谈女大学生做家庭主妇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是浪费——基于中日对比视角[J].魅力中国,2009(21):169-169.
-
5张河川.未婚女青年性别认同与月经障碍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94-396. 被引量:12
-
6祝平燕,莫文斌.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女性发展——对湖北高校知识女性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12):153-155. 被引量:14
-
7张李玺,张丽琍.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3):46-52. 被引量:10
-
8魏文博,赵丽君.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32). 被引量:4
-
9肖文,汤相萍.失地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5):14-20. 被引量:7
-
10陈晓云.转型期我国女性高工作卷入形成机理及政策调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1):92-96. 被引量:1
-
1牛聪敏,牟诗文,杨光.浅论“天价”彩礼现象的形成原因[J].祖国,2017,0(3):62-62.
-
2Spring823.美国没有剩女[J].中外文摘,2010(24):34-34.
-
3李雪蕻.我想有个家[J].大家健康,1995,0(2):26-39.
-
4栗月静.征婚三百年:寂寞之心的广告[J].看历史,2011(6):124-127.
-
5栗月静.征婚广告三百年[J].工会博览,2011(14):36-37.
-
6栗月静.征婚编年史:惊情艳遇三百年[J].东西南北,2011(19):72-74.
-
7马健雄.娜约和她的姐妹们——婚姻困境中的云南拉祜族村庄[J].南风窗,2006,0(6):66-68.
-
8李曼.对我国协议离婚的法经济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11):233-234.
-
9张琛.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的“剩女”现象[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23-124.
-
10赵晓.生活中的经济学事实[J].东西南北,2002,0(6):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