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以“中道”来评判翻译问题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开场白为“中道”一词作了界定,并说明其来源,第二部分正文以中道这个新观点论述了译出语和译入语何者为翻译之本的问题,并举例阐释了不同的看法及其翻译实例,第三部分结束语,进一步确定孔子的中道可以有效地适用于翻译实践和立论。
作者
刘重德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87-92,共6页
Journal of Changsha Railway University
关键词
中道
译出语
译入语
例证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4
1
游唤民.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岳麓书社,1994.
2
(英)理雅各(JamesLegge)原译,刘重德,罗志野校.汉英四书[M]湖南出版社,1992.
3
刘宝楠等.诸子集成[M]上海书店,1986.
4
吕叔湘 编.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同被引文献
20
1
杨晓荣.
德高望重,垂范学林——记著名学者、翻译家刘重德先生[J]
.外语研究,2000,17(2):62-63.
被引量:3
2
刘重德.
托尔曼教授谈翻译的艺术[J]
.外国语,1985,8(2):3-7.
被引量:8
3
刘重德.
试论翻译的原则[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8(1):115-120.
被引量:31
4
楚至大,林玲帼.
信达两全,形神兼顾——评《文学翻译十讲》[J]
.外国语,1993,16(1):24-30.
被引量:3
5
许渊冲.
诗词英译漫谈[J]
.中国翻译,1988(3):40-43.
被引量:12
6
刘重德.
事实胜雄辩——也谈我国传统译论的成就和译学建设的现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34-38.
被引量:18
7
袁玉立.
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J]
.学术界,2006(5):46-64.
被引量:14
8
蒋洪新.英诗新方向—艾略特与庞德诗学和文化批评研究[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9
刘超先 蔡平.春窗草—刘重德诗文选集[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
桂清扬.
跨文化传播意义上的经典译作——关于绿原《浮士德》译本的思考[J]
.中国翻译,2007,28(6):67-71.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蒋洪新.
刘重德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外国语,2005,28(4):62-67.
被引量:3
2
桂清扬.
刘重德:“全球地方化”理念实践的典范[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48-53.
被引量:2
3
熊力游,刘和林.
湖湘译者行为的中庸之道--基于蒋译《菜根谭》的视角[J]
.长沙大学学报,2022,36(6):17-22.
二级引证文献
5
1
巩志华.
生动传神 风格再现——评《苔丝》张谷若译本的语言特色[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1):89-91.
2
舒春霞.
学界泰斗 译苑奇才——缅怀著名学者、翻译家刘重德先生[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4):123-125.
3
桂清扬,高歌,楼翎,王楚.
以思辨训练、多元文化导入为特征的英语演讲STUDIO培训模式[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6-11.
被引量:21
4
刘文飞.
汉语古诗英译的鉴赏标准[J]
.科技信息,2011(32):76-77.
5
侯宣杰.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全球地方化向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54-57.
被引量:3
1
陈丹.
理雅各英译《论语》中“道”的译法浅析[J]
.考试周刊,2008,0(8):149-150.
2
宋利华.
《道德经》英译本中“道”的意象[J]
.戏剧之家,2016(16):261-261.
3
陈国华.
说中道西:西方与中国文法溯源(九)——世界第一部英语文法:在语气上对拉丁文法的抄袭[J]
.英语世界,2016,0(7):101-106.
4
王洵.
目的论下的归化和异化——以《道德经》中的“道”翻译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S2):136-138.
5
唐蕴.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问题——以《道德经》中“道”的翻译为例[J]
.黑龙江史志,2009(12X):110-111.
6
朱守义,邢鹏霞.
浅析《道德经》中“道”的翻译[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4):107-108.
7
李文涛.
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看《道德经》中“道”之音译和意译[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5):74-76.
被引量:1
8
陈国华.
说中道西:西方与中国文法溯源(六)——西方句法之源[J]
.英语世界,2016,0(1):110-115.
9
李雪叶.
分析《道德经》第一章中“道”的不同英译[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371-372.
被引量:2
10
朱文静,孙毅.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动态性探析——以亚瑟·威利对《道德经》中“道”的翻译为例[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3):87-91.
被引量:2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