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3-26,共4页
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同被引文献13
-
1张大新.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J].文学评论,1994(6):60-68. 被引量:15
-
2王庆芳.元杂剧历史剧中的复仇意识与爱国情结[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2):28-31. 被引量:1
-
3张丹飞.试论元代英雄悲剧的发生机制和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21-24. 被引量:1
-
4张丹飞.试论元杂剧悲剧的题材、角色及价值特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4):59-62. 被引量:2
-
5冯东,陈俐燕,李丹.评元杂剧艺术悲剧作品泛道德的复杂化现象[J].大连大学学报,2006,27(5):74-77. 被引量:1
-
6臧洁.从《关张双赴西蜀梦》谈元初文人心态[J].艺海,2008(6):54-55. 被引量:3
-
7马宁.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看元杂剧《赵氏孤儿》[J].长沙大学学报,2010,24(1):90-91. 被引量:5
-
8肖慧.论元杂剧悲剧的精神蕴涵[J].四川戏剧,2010(6):38-42. 被引量:2
-
9顾周禄.试论析元杂剧中春秋历史剧中复仇思想——以《赵氏孤儿》和《伍员吹箫》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9-130. 被引量:1
-
10麻文琦.元杂剧悲剧原型研究[J].文艺研究,1995(4):65-77. 被引量:1
-
1曾育嫔.平衡与倾斜——从中西悲剧的结局看观众的审美心理[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37-40.
-
2张尚信.两部悲剧的不同文化——合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2):69-70. 被引量:1
-
3蒲若茜.对《呼啸山庄》复仇主题的原型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5):37-40. 被引量:11
-
4李晶晶.试析《俄狄浦斯王》和《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102-105. 被引量:1
-
5王建英.论《沧浪诗话》的审美心理特征[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1):61-62. 被引量:1
-
6王惠.《雷雨》的悲剧模式及其文化阐释[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3):90-92.
-
7陈春保.江淹诗赋的审美心理特征[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1):73-76. 被引量:2
-
8孙岩梅.麦克白的悲剧性解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1,18(6):52-54.
-
9苏者聪.论唐代女诗人审美心理特征[J].中国文学研究,1987(2):26-32. 被引量:1
-
10王小燕.以悲剧视觉探析女性的生命抗争[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