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0年第4期6-10,共5页
Meteorolog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0
1 陈双溪.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有可为[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3):1-4. 被引量:27
2 辛吉武.新西兰商业化气象服务概况[J] .干旱气象,2002,20(3):38-41. 被引量:4
3 魏丽.论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3,27(3):5-12. 被引量:17
4 孙健,李伟华.英国气象服务[J] .气象科技进展,2011,1(2):51-54. 被引量:5
5 任云卯,李涛,侯智,阎海平.森林、空气负离子与人居环境[J] .绿化与生活,2004(4):8-8. 被引量:6
6 马志福,谭芳,韫娟.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参数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重要作用[J] .科学中国人,2003(3):48-49. 被引量:27
7 董保华,龙余良,杨华.户外体育运动指数、划船气象指数简介[J] .江西气象科技,2005,28(2):48-49. 被引量:7
8 江西省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系统研究项目组.论江西省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系统建设[J] .江西气象科技,2005,28(3):9-16. 被引量:6
9 霍成福,宋宏.山西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J] .山西气象,1997(1):1-6. 被引量:1
10 [1]Terman M,Terman J S.Treatment of seasonal affectic disorder with a high-output negative ionizer[J].Journal of altercomplement Med,1995,1 (1):87-92.
二级引证文献11
1 陈运,宋建洋,张晓美,王宇虹,张礼春.气象部门“融入式”专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创新模式分析[J] .科技通报,2021,37(12):18-23. 被引量:5
2 熊丽君,韩少华,唐浩,王敏,黄宇驰.空气负离子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1):184-187. 被引量:26
3 王琨,孙丽欣,李超,宋国华,白秀梅.不同环境下空气离子密度的比较与变化机理[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39-41. 被引量:9
4 黄文鑫,肖亮洪,黄宜耀,林细道.南澳岛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研究[J] .广州化工,2009,37(2):178-181. 被引量:2
5 罗丰,卢紫君,潘倩虹,范盈,梁志斌.广州下半年空气负离子分布的时空特征[J] .广东林业科技,2009,25(5):35-40. 被引量:14
6 蒋宣斌,王轶浩,周小舟,邓先保,朱小龙.重庆主城典型地段空气负离子动态变化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8):14-20. 被引量:11
7 张丽,张立杰,力梅.深圳典型灰霾过程的大气成分日变化分析[J] .广东气象,2014,36(6):50-52. 被引量:3
8 吴迪,李佳珊,张冬有.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环境温湿度指数的关系研究[J] .森林工程,2017,33(6):25-30. 被引量:11
9 杨照,杨扬,甄伟.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园艺,2017,40(11):24-26. 被引量:1
10 田慧,汤光玉,邓战满,刘越屿,刘林.法治背景下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服务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20(15):195-198. 被引量:1
1 周冬梅,蒲利荣,骆炳兰.天气现象露的判定之刍见[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2):77-78. 被引量:2
2 万淑娟.天气预报准不准?[J] .走近科学,2002(9):20-21.
3 胡学文.公众天气预报服务:纪念世界气象日[J] .北京气象,1995(1):2-6.
4 李崇昆,王承英.蓬勃发展的大气探测工作[J] .山西气象,1989(4):16-18.
5 赵柏林.大气物理和大气探测的进展[J] .大自然探索,1993,12(3):1-2.
6 吴正华.当前大气科学热点问题的调查分析[J] .北京气象,1994(4):1-3.
7 黄秀媚.广东省0℃层高度变化分析[J] .广东气象,2011,33(3):56-57. 被引量:5
8 张敬斌,胡欢陵,周军,许军.激光雷达定标的新方法研究[J] .激光技术,1994,18(1):34-37. 被引量:3
9 赵恒轩.《天气雷达及其信号处理》的教学与课程建设[J] .气象教育与科技,1999,21(3):38-41.
10 胡新章,毛节泰.智能型数据采集器DATATAKER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J] .气象科技,1993,21(4):8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