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00年第12期51-52,共2页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
1童潇.简论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华夏文化,2002(1):57-58. 被引量:4
-
2王德胜.审美化文化:经济社会的人文建构[J].粤海风,2001,0(1):11-13. 被引量:2
-
3徐蕾.北京奥运会文化创意与影响[J].科技信息,2011(14):253-254. 被引量:1
-
4肖传国.中日在吸收近代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以“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为中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18(4):90-95. 被引量:1
-
5徐善娥,唐隽.金蕊芬敷 篱根争艳——滁菊文化内蕴探寻[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78-80.
-
6邓国超.引领年轻人群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从“首届贵州时尚文化节”看时尚文化的人文建构[J].新闻窗,2008(S1):11-14.
-
7黄仲山.反思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人文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6(2):67-73. 被引量:4
-
8丁丽燕.温州生态文化建设途径探析[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72-75. 被引量:2
-
9马世昌,戴瑾.论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消解与重构[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5):54-58. 被引量:2
-
10师明萌.巫山 文化民生改写基层文化生态[J].决策导刊,2012(5):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