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8-9,共2页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同被引文献15
-
1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
-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4托马斯 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8.
-
6奎因 江天骥译.从逻辑的观点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0,43,41-2.
-
7恩斯特 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5.
-
8拉卡托斯.批判与知识的增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
9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1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4.
-
1曾玉萍,何晓春.浅谈语言交际中语境的作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5(S1):208-210.
-
2许国璋.结构主义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58,1(2):209-223. 被引量:11
-
3张敏.关联理论指导下译者在文化语境转换中的任务[J].科学之友(中),2008(8):124-125.
-
4李欣.语境论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3):143-144.
-
5廖七一.跨学科综合·文化回归·多元互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走向试评[J].外国语,1998,21(5):26-33. 被引量:34
-
6钟艳萍,吴洁,胡冬青.关于20世纪语言学发展史三大学派的简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70-172. 被引量:1
-
7牟之渝.幽默对话生成机制的语用基据[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7-9.
-
8谭艳辉.从认知语境看《高级英语》教学参考书中的误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7(6):95-98.
-
9梁艳君.词汇翻译策略与文化回归——《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143-144.
-
10郗明月,冯智强.文化回归与溯源——以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两个中译本为个案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3,26(4):8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