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郭沫若学刊》
1999年第2期39-44,64,共7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3
-
1冯一健.《瓶》——一部应予重视的爱情诗集——纪念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9(4):23-26. 被引量:4
-
2曾激波.幻美的追求 苦闷的象征——对郭沫若诗集《瓶》的再认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4):34-38. 被引量:2
-
3陈俐.郭沫若的《瓶》与《孤山的梅花》互文关系再探[J].郭沫若学刊,2007(1):45-50. 被引量:1
-
4王琪玖.简论郭沫若《瓶》的思想和艺术[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21(4):47-50. 被引量:1
-
5普丽华.“苦闷的象征”——郭沫若《瓶》的创作心理破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2(2):90-93. 被引量:1
-
6刘同般.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沉浮——对郭沫若《星空》《瓶》等诗集的另一种解读[J].晋阳学刊,2012(1):144-145. 被引量:1
-
7沈飞德.王映霞谈郁达夫迁家杭州[J].档案与史学,2001(4):59-59. 被引量:2
-
8冯望岳.从《孤山的梅花》到《瓶》——郭老《瓶》思想艺术初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45-48. 被引量:1
-
9王鸣剑.爱情之花在青春凋谢中枯萎——试论郭沫若《瓶》的主题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2002(2):139-142. 被引量:1
-
10卜庆华.为了失去的爱情歌唱——论郭沫若的诗集《瓶》[J].大理大学学报,1988(1):41-44. 被引量:1
-
1陈铁柱.浅谈《瓶》的创作动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6):3-3. 被引量:1
-
2许豪炯.“五卅”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7(4):84-90.
-
3朱青.生活的动感──池莉近作扫描[J].小说评论,1999(4):79-82. 被引量:1
-
4全艳.心理能量:文学艺术中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以毕淑敏《花冠病毒》为例[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5(6).
-
5晓愉.在她的叙述里苍老——钢音作品感觉[J].山花,1991,0(4):28-31.
-
6林成.各国老人的不同向往[J].老同志之友(上半月),2010(24):38-39.
-
7李明.如此缠绵为哪般——《瓶》的创作动机探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2):47-50. 被引量:1
-
8王琪玖.简论郭沫若《瓶》的思想和艺术[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21(4):47-50. 被引量:1
-
9王鸣剑.爱情之花在青春凋谢中枯萎——试论郭沫若《瓶》的主题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2002(2):139-142. 被引量:1
-
10叶大翠,颜同林.《瓶》的研究述略与文学史形象[J].郭沫若学刊,2014(2):3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