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8-9,5,共3页
News Research
共引文献6
-
1戴烽,邱新有.电视传媒对农民政治生活影响的双重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12):149-152. 被引量:6
-
2贾晓慧.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J].史学月刊,2002(8):81-88. 被引量:1
-
3倪志华.传播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2):139-141.
-
4李法宝.警惕影视作品传播的负效应[J].当代电视,2007(6):55-58.
-
5杨文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代传媒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4-6.
-
6陈建云,杨唯汀.《大公报》与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6):27-3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8
-
1肖红缨.试论城市精神[J].江汉论坛,2004(8):126-128. 被引量:37
-
2蔡玮.城市精神文化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灵魂与软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3):4-5. 被引量:1
-
3章辉美.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2005(3):193-196. 被引量:51
-
4鲍宗豪.城市精神文化论[J].学术月刊,2006,38(1):17-24. 被引量:22
-
5蔡华东,卢齐平.都市类报纸先进文化建设工程初析[J].新闻战线,2007(1):60-62. 被引量:1
-
6宋楠.新闻娱乐化的价值分析[J].记者摇篮,2007(3):56-56. 被引量:4
-
7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35-46. 被引量:97
-
8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M]{H}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
9吴定勇.都市报崛起之谜[M]{H}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
10席文举.报纸策划艺术[M]{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1戴凌云.对都市报副刊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S3):62-63.
-
2郑保卫.敬畏之心和自省精神[J].新闻与写作,2013(12):1-1.
-
3钟丽茜.现代都市文明与影视艺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研究理论评析[J].当代传播,2008(6):23-25. 被引量:1
-
4张传伟.社区建立图书室的想法[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4):95-96. 被引量:1
-
5佟晨绪.说过的话,有谁还记得呢?[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5,0(1):47-47.
-
6许瑞.谁记得你曾说过的话[J].党建文汇(下半月),2010(4):53-53.
-
7刘砺刚.从《山西新闻》片尾,看节目对都市化的向往[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15):183-183.
-
8隋缘.要重视对读者的积极指导——对湘版《丑陋的中国人》编后记的几点想法[J].中国图书评论,1987,10(2):190-192.
-
9刘忠.自由撰稿人、同人社团和期刊的互动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41-148.
-
10刘文帅.现代都市的“文化快餐”——我读《华西都市报·街坊》[J].新闻爱好者,1998(3):1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