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船山学刊》
1999年第1期61-64,共4页
Chuanshan Journal
同被引文献77
-
1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9(2):1-18. 被引量:42
-
2王克千.邓小平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1):55-60. 被引量:2
-
3庞卓恒.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J].哲学动态,1993(3):21-23. 被引量:3
-
4梁山,詹小美,李玲崧.民族凝聚力概念之界定[J].哲学动态,1993(3):25-25. 被引量:3
-
5刘宗碧.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1993(6):52-57. 被引量:2
-
6李锦全.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反思与探索[J].广东社会科学,1992(1):17-23. 被引量:1
-
7刘慧玲.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散论——兼论传统文化评价的方法论原则[J].广东社会科学,1992(1):24-28. 被引量:3
-
8姜樾.从民族学考察民族凝聚力[J].广西民族研究,1992(4):52-57. 被引量:2
-
9周德丰.当代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87(4):31-36. 被引量:1
-
10王继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类型及其现代走向[J].青海社会科学,1996(2):8-1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
1谭克宏.浅析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8(33):202-202.
-
2闵长虹.论中国的凝聚机理[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6):51-54. 被引量:1
-
3秦琳.语言生态环境视野下的民族凝聚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9):78-83. 被引量:1
-
4赵慧峰.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上)[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5):22-32. 被引量:3
-
5蒋旭,高家佳.基于Citespace数据分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时空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22,41(4):7-17.
-
6宣云凤.论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9(5):15-17.
二级引证文献5
-
1邹睿.亲缘因素与港澳台黑社会的转移与扩散[J].社会科学家,2012,27(11):94-97.
-
2秦琳.论“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及其话语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1):29-31. 被引量:2
-
3赵慧峰,覃秋艳.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1):1-5.
-
4陈孔立.“台湾文化”“台湾民族”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闽台关系研究,2021(4):1-10. 被引量:2
-
5蒋旭,高家佳.基于Citespace数据分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时空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22,41(4):7-17.
-
1苏旭东.妥协是一种合作方式[J].党的生活(江苏),2011(4):59-59.
-
2苏旭东.妥协是一种合作方式[J].党政论坛,2011(12):35-35.
-
3韩虎龙,樊喜荣.为人民服务与社会普遍合作关系的建立[J].理论探索,1998(5):12-14.
-
4狄金华,董磊明.农民合作行为中的惩罚机制及其实践基础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3):102-106. 被引量:10
-
5刘建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增强社会凝聚力[J].湖南社会科学,1998(6):65-66. 被引量:1
-
6刘吉.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三)[J].党政论坛,2012(8):1-1. 被引量:1
-
7包国宪,周云飞.中国公共治理评价的几个问题[J].新华文摘,2009(9):4-7. 被引量:2
-
8季元杰.温商行为模式的转变与集体行动的产生[J].现代商业,2008(35):146-147. 被引量:1
-
9王毅.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法律解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10-12. 被引量:3
-
10南山.儿童保护考验社会的法律信仰[J].当代青年研究,2007(8):21-2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