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傣族悠久的稻文化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人工栽培稻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争论了一个世纪。此文以详实的材料论证了云南西南部傣族聚居区是人类用人工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并且认为中原地区的“稻”,从语源的角度来看,最初是来自古代百越,百越则是傣、壮诸族的先民。
作者
高立士
机构地区
云南民族研究所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72-76,共5页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关键词
稻谷
起源
傣族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95
同被引文献
67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9
参考文献
3
1
李昆声.
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J]
.云南社会科学,1981(1):69-73.
被引量:41
2
游汝杰.
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7(3):6-17.
被引量:50
3
汪宁生.
远古时期云南的稻谷栽培——云南少数民族科学史学习札记[J]
.思想战线,1977,3(1):98-102.
被引量:26
二级参考文献
2
1
云南滇池周围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
.考古,1961(1):46-49.
被引量:11
2
Department of Agronomy, Kwangtn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我国野生稻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J]遗传学报,1975(01).
共引文献
95
1
龙丹,卢一舟.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境内侗台语研究可视化分析[J]
.语言历史论丛,2022(2):118-134.
2
李国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者稻作东传日本研究评述[J]
.南开日本研究,2019(1):231-243.
被引量:1
3
甘德欣,黄璜,蒋廷杰.
中国栽培稻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2,16(S1):213-215.
被引量:1
4
覃乃昌.
“那”文化圈论[J]
.广西民族研究,1999(4):40-47.
被引量:58
5
李锦芳.
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语言学新证[J]
.民族语文,1999(3):35-41.
被引量:7
6
杨玉.
试论少数民族在中外科技交流中的桥梁作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2(2):3-14.
被引量:3
7
段渝.
蜀史二题[J]
.中华文化论坛,2009(S2):167-169.
被引量:1
8
李晓岑.
云南不是亚洲栽培稻的发源地[J]
.云南社会科学,1997(4):86-89.
被引量:7
9
向安强.
中国稻作起源问题之检讨──兼抒长江中游起源说[J]
.东南文化,1995(1):44-58.
被引量:7
10
何英德.
壮族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贡献[J]
.广西民族研究,1993(3):56-5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7
1
张一平,何云玲,杨根灿.
滇南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对降雨侵蚀力的减缓效应[J]
.生态学杂志,2006,25(7):731-737.
被引量:11
2
角媛梅.
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研究[J]
.人文地理,1999,14(S1):56-59.
被引量:25
3
汪宁生.
远古时期云南的稻谷栽培——云南少数民族科学史学习札记[J]
.思想战线,1977,3(1):98-102.
被引量:26
4
王懿之.
傣族农业发展简论[J]
.云南社会科学,1994(2):60-67.
被引量:5
5
萧霁虹.
民国时期拉祜族研究综述[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3(1):29-30.
被引量:4
6
崔明昆.
云南新平花腰傣野菜采集的生态人类学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7-15.
被引量:5
7
杨忠实,文传浩.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J]
.思想战线,2005,31(5):83-87.
被引量:15
8
王文光,方利敏.
傣族稻作文化中的宗教因素初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3):203-207.
被引量:9
9
周宗,胡绍云,谭应中.
西双版纳大面积橡胶种植与生态环境影响[J]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B06):67-69.
被引量:30
10
岩峰.
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论云南傣族的象文化[J]
.云南社会科学,2007(1):89-94.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6
1
冯建孟,何汉明,朱有勇,李成云.
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关系[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4):451-457.
被引量:12
2
冯建孟,何汉明,朱有勇,李成云.
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16-8520.
被引量:5
3
吴振南.
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双版纳橡胶经济[J]
.广西民族研究,2012(1):140-148.
被引量:7
4
崔明昆,杨索,赵文娟,周晓红.
云南新平傣族生计模式及其变迁的生态人类学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5):30-35.
被引量:4
5
贾鸿英,沈雷.
傣族“象”文化研究及现代设计应用[J]
.丝绸,2021,58(10):121-128.
被引量:1
6
吴万莹,吴秋菊,李雪松.
傣族传统稻作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2018,0(26):77-7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蒋会兵,徐福荣,王平盛,梁名志,蔡青,游承俐,戴陆园.
云南省布朗族作物遗传资源土著知识调查[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2010-2016.
被引量:5
2
角媛梅,张丹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究进展与展望[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5):1-6.
被引量:15
3
蒋会兵,梁名志,唐一春,何青元,陈红伟,阿新祥,耿智德,陈瑶,苏火生,徐福荣,戴陆园,王平盛.
云南布朗族地区作物遗传资源调查[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3):277-282.
4
刀慧娟,乔世明.
西双版纳橡胶树种植引发的环境问题及法律对策探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34-38.
被引量:3
5
李明,彭培好,王玉宽,傅斌.
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9):7-14.
被引量:10
6
毛舒欣,沈园,邓红兵.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计变迁与农户生计安全[J]
.生态学报,2018,38(24):8873-8878.
被引量:10
7
陈虹,单佳,陆大庆,王云月,陆春明.
云南传统水稻品种Waxy基因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初探[J]
.分子植物育种,2014,12(6):1119-1127.
被引量:2
8
李鹏.
大地之“子”:作物的人类学研究综述[J]
.广西民族研究,2015(1):79-85.
被引量:3
9
李然,李伟良,蒋正,李小凤,高春燕.
西双版纳补过人傣化问题研究[J]
.三峡论坛,2015(5):80-84.
10
樊兴丽,秦莹,曹茂.
花腰傣土地利用智慧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6(11):27-29.
1
徐时仪,徐长颖.
“料理”探源[J]
.饮食文化研究,2005(4):54-56.
2
吴衡.
象征纯洁的“姑娘茶”[J]
.茶(健康天地),2009,0(8):56-57.
3
玄松南,陈惠哲.
中国稻文化纪行 (一)畲族稻文化[J]
.中国稻米,2002,8(5):40-41.
被引量:2
4
晓然.
广东 粤[J]
.中国工会财会,2013(7):54-54.
5
声音[J]
.中国烹饪,2017,0(4):137-137.
6
林蒲田.
优质米与配方米[J]
.烹调知识,1995,0(6):27-27.
7
周菁葆.
古代黎族的服饰文化[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36-39.
被引量:5
8
王伟.
岭南文化与岭南茶[J]
.茶(健康天地),2011,0(10):20-21.
9
童铃,甘沛奇.
花腰傣 古滇贵族的情爱与华服[J]
.西南航空,2007(1):74-76.
10
世界快餐业的鼻祖[J]
.汽车杂志,2011(3):268-268.
昆明学院学报
199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