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的“好梦”及其“难圆”──《学衡》存在期吴宓文化启蒙蓝图剖析
被引量:5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0-57,共18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94
-
1甲鲁平.从文学广告看中国现代文学期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31-34. 被引量:5
-
2朱晓进.论三十年代文学杂志[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02-108. 被引量:16
-
3朱徽.论吴宓的比较文学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2-47. 被引量:4
-
4陈旭光.“无数歧途中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重读《现代》杂志兼论“现代派”诗的诗学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5):69-76. 被引量:3
-
5李怡.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50-164. 被引量:36
-
6李建中.试论《学衡》诸子的文化模式与历史命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92-97. 被引量:1
-
7李欧梵,沈玮,朱妍红.探索“现代”──施蛰存及《现代》杂志的文学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1998(5):41-52. 被引量:24
-
8高恒文.《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1998(2):52-59. 被引量:6
-
9陈旭光.《现代》杂志的“现代”性追求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动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8(1):67-74. 被引量:1
-
10张生.从施蜇存的编辑理念看《现代》杂志的特征[J].文艺争鸣,2002(2):66-6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9
-
1许莉.李白送别诗言志解析[J].汉字文化,2022(19):65-67.
-
2殷杰.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78-83. 被引量:2
-
3魏宏伟,胡志敏.近五年来国内学衡派研究综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6):6-10.
-
4王义全.李白流放夜郎的背景及缘由[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3-17.
-
5熊威.试论保守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二元互动——“学衡派”的历史意义[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4):277-277.
-
6肖志兵.林纾与“学衡派”之关系考证[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14(2):109-114.
-
7罗兴萍,何梦洁.《说说唱唱》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4):80-85.
-
8刘颖.从李白免刑看唐朝法律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4):63-66.
-
9李楠.历史的回眸与当下的思索——沈卫威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成就[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4):87-92.
-
1李怀亮,钱振文.现代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J].人文杂志,1998(2):135-139. 被引量:5
-
2丁婷婷.地域文化对阎连科乡土小说创作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9):204-205.
-
3罗宗义.茅盾论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9(1):51-55.
-
4李爱旭.略论白壁德新人文主义与学衡派之关系[J].泰山学院学报,1999,24(4):61-62.
-
5朱寿桐.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思想邻壑现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93-96. 被引量:3
-
6谢占杰.艾略特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4):82-84. 被引量:1
-
7朱寿桐.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意念沼泽现象[J].闽台文化研究,2008,0(1):120-126. 被引量:1
-
8安德烈·莫洛亚,王辉.命运之神[J].译林,1989(3):157-162.
-
9袁媛媛.生命崇拜与人性异化——论莫言小说《蛙》的生育制度文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5-5.
-
10凌越.为地上天堂打下第一根桩[J].中国改革,2014(4):114-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