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3-150,共18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24
-
1隋欣卉.阶级、启蒙与现代性:吕赫若作为左翼作家的历史定位——兼与游胜冠教授商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161-168. 被引量:2
-
2曾健民.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继承和丰富──读吕赫若的早期作品[J].台湾研究集刊,1999(1):80-85. 被引量:1
-
3朱双一.吕赫若小说创作的中国性[J].台湾研究集刊,1998(1):77-82. 被引量:3
-
4王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5(3):1-7. 被引量:23
-
5樊骏.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1986(6):97-120. 被引量:12
-
6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5
-
7陈映真.论吕赫若的《冬夜》——《冬夜》的时代背景、审美上的成就和吕赫若的思想与实践[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4):103-111. 被引量:4
-
8陈思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4(3):8-12. 被引量:4
-
9顾彬.语言的重要性——本土语言如何涉及世界文学[J].扬子江(评论),2009(2):16-19. 被引量:11
-
10刘慧英.女权/女性主义——重估现代性的基本视角[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3):122-127.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吴自强.20世纪80年代人文社的“名作重印”与“恢复现代文学原貌”[J].文艺争鸣,2022(10):7-20. 被引量:1
-
2吴艳.《新文学史料》与新时期文学[J].文艺争鸣,2021(12):21-29.
-
3池雷鸣.华侨外语写作与文学史“再”重写[J].文艺理论研究,2022(2):54-64.
-
4李浴洋.学科传统与学人研究——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45周年之际[J].南方文坛,2024(3):44-56.
-
5钱理群.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J].文艺研究,2007(3):24-31. 被引量:19
-
6姚楠.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我们”——对一个学术原点的简释[J].龙岩学院学报,2009,27(3):20-23.
-
7张森.沈从文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理论与创作,2010(2):11-16. 被引量:2
-
8马泰祥.在台湾文学史知识序列的建构中——论日据台湾日语文学创作与文学归属问题[J].华文文学,2015,0(5):115-123. 被引量:1
-
9马泰祥.1930年代东京左翼文坛内中国大陆与台湾作家的文学交往——以张文环佚文《台湾的创作问题》为分析中心[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7(1):108-112.
-
10李浴洋.文学史家钱理群[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9,10(1):21-35. 被引量:4
-
1沈庆利.政治高压下的智性求索——从吕赫若《邻居》看日据时期台湾作家抗拒“皇民化”的策略[J].华文文学,2003(6):28-33. 被引量:1
-
2吕正惠.吕赫若与战争末期台湾的“历史现实”——《清秋》析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3):67-71. 被引量:3
-
3马萍.“现实主义思潮”与“皇民文学”的对抗——从吕赫若小说进行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8):40-41.
-
4刘红林.论吕赫若小说中的“审父”意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57-60. 被引量:2
-
5林颐.邻居[J].老年健康,2009(7):58-58.
-
6小米.邻居[J].鸭绿江,2010(9):77-81.
-
7邻居[J].意林(少年版),2010(19):8-8.
-
8王国辉.邻居[J].公民与法(审判版),2013(2):57-57.
-
9许道军.邻居[J].文苑,2010(7):8-8.
-
10俞前.邻居[J].散文百家,2000(1):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