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前进》
1999年第9期46-48,共3页
同被引文献49
-
1许好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77-80. 被引量:1
-
2高清海,余潇枫.“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9(1):70-79. 被引量:66
-
3郭齐.“和合”析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2-34. 被引量:17
-
4姚维.道家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1998,13(5):36-40. 被引量:9
-
5刘保昌.中华和合文化生成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8(3):82-86. 被引量:10
-
6李孟存,李引丝.唐尧是和合文化的源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3):72-74. 被引量:6
-
7冯友兰.《易传》的哲学思想[J].哲学研究,1960(Z2):61-67. 被引量:10
-
8胡海波,魏书胜.从“和合”文化传统到“和谐社会”理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5(5):242-246. 被引量:12
-
9鲁品越.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走向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J].哲学研究,2005(10):19-25. 被引量:17
-
10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2页.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涂浩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视角研究“和合”文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5):22-29.
-
2徐海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华和合文化”的海外传播与现代外语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9):144-145.
-
3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202-204.
-
4张忠.论中国传统“贵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效应[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65-66. 被引量:2
-
5满振刚.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深层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51-54. 被引量:2
-
6关培凤,张莉清.历史的考察——从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到和谐世界的提出[J].理论月刊,2007(2):56-58.
-
7陶林.近年来关于和谐世界理论的研究述评[J].实事求是,2007(1):78-80. 被引量:2
-
8余志勇.论“和”的思想是中韩传统文化精髓之总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2):44-46. 被引量:1
-
9王刚.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和谐世界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7):213-217.
-
10王子今.汉代“得民和”政治理念的思想史分析[J].人文杂志,2007(5):134-139. 被引量:2
-
1范国平,张卫军,邹先.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J].理论界,2004(5):221-222.
-
2李杰.《唐律疏议》与“天人合一”思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5(4):5-7. 被引量:2
-
3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7):34-37. 被引量:103
-
4刘义萍,游友基.打造闽都文化现代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7):10-14.
-
5平文艺,刘志明.一国两制,和合之道[J].中华文化论坛,1997(3):16-20. 被引量:1
-
6彭凯,吴蓓蓓.“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8(1):96-99. 被引量:3
-
7郭毅玲.中国古代诉讼理念中的“和谐观”透视[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232-233.
-
8钟英战.“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J].大家,2010(6):28-30.
-
9李祥磊,冯晓波.泰山密码[J].东北之窗,2010(21):74-77.
-
10夏显泽.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2003,22(4):2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