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今日中国》
1999年第9期59-61,共3页
China Today
同被引文献9
-
1刘兴土.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8-160.
-
2曲格平.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J].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4-18.
-
3胡鞍钢.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
4Lester R. Brown. Eco-economy: Building an Economy for the Earth[ EB/OL], www. earth. policy. org , 2005-04-14.
-
5李取生,裘善文.松嫩平原沙地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7,17(3):259-264. 被引量:4
-
6许学工.黄河三角洲的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农业地域结构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1):27-32. 被引量:37
-
7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6-12. 被引量:376
-
8Olli Varis,鲁春霞.水资源开发:恶性与良性循环[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9,28(7):599-603. 被引量:7
-
9董锁成,王海英.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15-119.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2
-
1董锁成,刘桂环,李岱,李荣生,郎一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4):82-88. 被引量:16
-
2刘桂环,董锁成,彭唬.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1):215-21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9
-
1曲芳艾.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J].行政与法,2009(1):60-61. 被引量:4
-
2张冰,高照良,王冬.干旱沙化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2):67-75. 被引量:2
-
3袁吉有,欧阳志云,郑华,徐卫华.中国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管理初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1):97-99. 被引量:11
-
4李玲芬,延军平,徐映雪,王敏.西南湿润山区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江川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10248-10251. 被引量:1
-
5李永春,胡春元.我国西部生态重建必须重视地方环境立法[J].特区经济,2010(2):197-199.
-
6任春颖,张柏,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4):206-212. 被引量:2
-
7崔红艳.白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94-96. 被引量:1
-
8董锁成,李泽红,石广义,李宇,李岱.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贡献与创新方向——纪念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J].资源科学,2013,35(9):1755-1764. 被引量:1
-
9黄永斌,董锁成,方婷.生态脆弱贫困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以定西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6):927-933. 被引量:9
-
10徐君,李贵芳,王育红.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4):149-162. 被引量:36
-
1贵成.青藏高原[J].上海土地,2017,0(1).
-
2赵军(摄).青藏高原[J].致富天地,2009(1).
-
3宋魁.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师,2006(9):281-281. 被引量:1
-
4赤旦多杰.青藏高原科教可持续发展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5-8.
-
5井含伟.青藏高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4,15(3):13-16. 被引量:2
-
6巨伟.格尔木的开发与青藏腹地的经济发展[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8(5):15-17. 被引量:2
-
7许建玲.以循环经济为依托 推进格尔木经济跨越发展[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3):15-17.
-
8普权,虞绍.中国夏都——西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38-39.
-
9“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拉萨隆重召开[J].西藏科技,2004(8).
-
10安铮.巍巍昆仑 深切关怀[J].中华儿女,2001,0(2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