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19
-
1王榕清.中国“新人类”与互联网[J].中国青年研究,2000(2):26-28. 被引量:11
-
2阿丹.互联网对香港青年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0(2):51-52. 被引量:10
-
3孙伟平,贾旭东.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J].哲学研究,1998(8):10-16. 被引量:99
-
4安敏.观点与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00(5):58-63. 被引量:4
-
5王效仿 张海军.计算机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7):13-17.
-
6陆群 敬革 玉梅.网络中国[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
-
7(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
8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J].当代青年研究,2000,(3):25-28.
-
9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95).
-
10冯培.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N].光明日报, 2000-07-05(A2).
引证文献5
-
1姜羡萍,杨亚萍,毛成.信息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0,11(A01):122-124. 被引量:3
-
2刘海.网络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6):113-116. 被引量:7
-
3章上泉.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2):105-108. 被引量:20
-
4虞晓东.互联网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初探[J].北方经贸,2001(9):16-17.
-
5周顺文.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102-10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1
-
1罗雁龙.试论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z1):162-164. 被引量:1
-
2陈燕.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J].文教资料,2007(3):24-25. 被引量:9
-
3杨茜.信息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如何面对网络挑战[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1):55-57.
-
4韩刚.经济全球化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3-44. 被引量:1
-
5孙惠利.网络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7):40-41. 被引量:3
-
6张瑜,张再兴.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84-88. 被引量:15
-
7宋亚伟.网络环境——高校德育的新环境[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2):69-70.
-
8彭弟庆,邬亮.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法制与社会,2008(32).
-
9罗湘明.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5(24):40-42. 被引量:2
-
10王相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3):55-56. 被引量:4
-
1朱平.论自我意识与人的主体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1-5.
-
2耿涓涓.数字化时代与课程的人文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5(S1):108-110.
-
3倪志华.Internet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6):83-84.
-
4计利英.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生自由作文教学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10(2):10-11.
-
5白茹.强化“自由”意识 优化教学过程[J].希望月报(下),2006,0(12):45-45.
-
6王正明,孙靖.中小学教育网络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01,0(8):42-43.
-
7王海兵,胡德刚.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须培养的三种意识[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3):34-36. 被引量:14
-
8郁晓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之我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1999(4):91-93.
-
9张瑞萍.试论小学生自由写作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7):184-185. 被引量:1
-
10阅读理解训练五题[J].阅读与作文(英语高中版),2005(Z1):4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