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获国家科技奖主要完成人的问卷调查分析
被引量:1
出处
《中国科技奖励》
1998年第3期12-15,共4页
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6
-
1胡小元,曹秀英,苏俊彦,吴江,聂川.我国优秀科技人才断层问题的调查[J].科技导报,1993,11(1):30-32. 被引量:8
-
2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周叶谦,冯世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3本课题组.2000-2003年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调研资料[Z].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
4刘刚.“九五”国家三大科学技术奖励统计与分析[J].中国科技奖励,2002(2):44-45. 被引量:1
-
5岳洪江,张琳,梁立明.基金项目负责人与科技人才年龄结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2,23(6):100-106. 被引量:38
-
6姜春林,丁堃.关于我国高水平管理科学研究合作现象的统计分析——兼看第一作者年龄分布特征[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72-78. 被引量:34
二级引证文献17
-
1杜飞,徐池,马俊杰,张晓锋,法云智.2010-2019年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回顾[J].军事医学,2020(3):161-164. 被引量:1
-
2杨中楷,林德明,韩爽,徐梦真.重大技术发明产出年龄分布特征研究——基于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数据[J].科学学研究,2015,33(3):347-352. 被引量:3
-
3孟宪飞,郑永平,吴荫芳.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情况看我国科技创新之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4. 被引量:5
-
4廖少纲.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国家科技奖励成果的几个特点[J].科技与管理,2010,12(6):36-39. 被引量:3
-
5周建中,肖小溪.科技人才政策研究中应用CV方法的综述与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2):151-156. 被引量:38
-
6熊小刚.国家科技进步奖研究进展及述评[J].科技与管理,2011,13(6):60-63. 被引量:8
-
7潘利民,滕金亮,王宽垒,黄先涛,靖超,吕利雅,尚小领,邹玉安.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对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影响及成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7):147-152. 被引量:16
-
8樊向伟,肖仙桃.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年龄及学历结构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11):36-39. 被引量:9
-
9高志,张志强.个人学术影响力与年龄的变化规律研究进展——基于自然科学领域[J].情报杂志,2016,35(2):105-109. 被引量:11
-
10吴红,汪一舟.琼斯论断与中国重大技术发明人年龄特征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10):62-67. 被引量:5
-
1王炎坤,艾一梅,曾湖萍.科技奖励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影响之比较[J].科研管理,1997,18(2):68-72. 被引量:6
-
2王炎坤,钟书华,成良斌.我国科技奖励中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现状简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9(4):47-49. 被引量:4
-
3李续亮.金秋十月庆 兰台颂歌飞[J].云南档案,2008(10):1-1.
-
4王极盛.奖励的心理效应与科技创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6(11):26-27.
-
5郑士贵.科技奖励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影响之比较[J].管理观察,1997,0(8):33-33.
-
6周正福.新的突破[J].新闻与写作,1990(5):42-42.
-
7李健,原春琳.胡亚东:我国科技实力仍然不容乐观[J].科学新闻,2007(11):3-3.
-
8高凯.由“精神奖励”被贬值想到的[J].东北后备军,2010,0(8):49-49.
-
9可欣.谁是“最有价值”的员工[J].职业,2013(13):42-42.
-
10马正良.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1995,10(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