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
出处
《丽水学院学报》
1998年第6期14-17,共4页
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
1林正.论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J].兰州学刊,2004(6):109-111. 被引量:1
-
2余军成.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21-121. 被引量:4
-
3段振良.主体性的实质及其表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0(4):1-3. 被引量:2
-
4朱志凯,邵强进.略论语言哲学中的专名和通名──兼评罗素和克里普克的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6(6):39-43. 被引量:5
-
5闫坤如.指称理论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8,28(6):13-19.
-
6冯棉.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3):22-29. 被引量:13
-
7余俊伟.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5-18. 被引量:3
-
8赵龙莎.专名与通名相互转化的条件[J].神州,2013(32):151-151.
-
9曾庆福.克里普克的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评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14(2):113-115. 被引量:4
-
10杜俊涛,高祥玉.历史主体特有属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12):264-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