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55-60,共6页
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26
-
1蔡家勇.论何炳松的史学研究及其史学思想特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189-192. 被引量:1
-
2房鑫亮.浅议何炳松对史学史的贡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2):54-59. 被引量:2
-
3胡逢祥.何炳松与鲁滨逊的“新史学”[J].史学史研究,1987(3):31-37. 被引量:3
-
4张书学.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J].浙江学刊,1994(2):114-118. 被引量:3
-
5王晴佳.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6(2):63-72. 被引量:4
-
6张广智.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J].史学理论研究,1996(1):92-105. 被引量:13
-
7朱发建,张晶萍.论何炳松在通史理论上的创新[J].武陵学刊,1997,32(2):44-46. 被引量:2
-
8洪认清.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J].史学史研究,2002(2):38-44. 被引量:5
-
9李孝迁.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1):74-83. 被引量:7
-
10张天明,赵海红.何炳松历史教科书选材思想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8):57-60. 被引量:5
-
1邰凤琳.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北京党史,1999(6):22-25.
-
2解玺璋.历史为谁而作?[J].国家人文历史,2011(23):92-93.
-
3邓元忠.后现代西洋史学发展的反省[J].史学理论研究,1997(2):104-112. 被引量:4
-
4赵光贤.学习中国古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史学月刊,1985(1):67-75.
-
5师宇楠.后现代主义与西洋史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20(4):60-61.
-
6吕文浩.清华学人之五──蒋廷黻在清华历史系[J].文史精华,1999,0(3):32-33. 被引量:4
-
7陈士强,郭建庆.南怀瑾的历史研究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3):48-50. 被引量:1
-
8王晴.梁启超“史之改造”初探[J].内蒙古教育(D),2016,0(2):92-93.
-
9郭婧.试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来看梁启超的治史态度[J].学园,2014(27):185-187.
-
10陈其泰.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史学近代化趋势的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5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