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设计艺术研究》
1998年第3期7-9,共3页
Design Research
共引文献29
-
1庞梅霞,照日格图.浅析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S1):42-43.
-
2钟启泉.试论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模型[J].教育研究,1995,16(2):30-36. 被引量:37
-
3崔金赋.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5):21-26. 被引量:13
-
4刘剑虹,舒志定,陈聪诚.学校是什么:民办教育的观念创新——基于浙江省绍兴市民办教育调查的分析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4):13-18. 被引量:2
-
5韩晓东.浅论素质教育与体育课程设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2):52-53. 被引量:3
-
6万文涛,黄运鑫.提高大学教育服务敏捷性的意义与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7):73-77. 被引量:2
-
7杨霞,杨学军.浅谈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J].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学报,1997,11(4):63-67.
-
8孟云萍,任宇.论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师的个性化教学[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3):10-11.
-
9郑一筠.对大学“素质教育”教学原则的探析及论证[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77-81. 被引量:1
-
10闫志军.高中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10(5):13-1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8
-
1李杰.高素质人才培养对民族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4,15(4):52-57. 被引量:2
-
2金东海,刘航,张瑛.西北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历史回顾·成就·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7,18(2):37-40. 被引量:1
-
3刘素兰.用系统理论观照民族院校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172-173.
-
4张王勇.关于民族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81-182.
-
5雒春辉,张玉真.民族院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1):243-245. 被引量:5
-
6金乾伟,王俊娜,喻国伟.广西民族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5,35(4):92-95.
-
7刘绍刚,施钦,刘敏,谭学才.“双一流”背景下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5(1):105-108. 被引量:1
-
8张海育.浅谈民族院校课程改革[J].青海师专学报,2003,23(5):133-134. 被引量:1
-
1徐思源.“定脚”与“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5(17):76-76.
-
2吴卫东.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与方法体系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10):11-13. 被引量:4
-
3邱建国,杨波.创新教育体系构建[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83-85. 被引量:6
-
4邢维静.创新课程结构体系,夯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J].天津教育,2010(7):29-31.
-
5李亚楠.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评价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0(5):25-28. 被引量:7
-
6姚文峰.基于个人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论丛,2008(8):61-65.
-
7朱海雪,刘克忠,张晓旭.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3):143-145. 被引量:1
-
8鲜于乐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综述[J].山西青年,2016,0(5):15-16.
-
9王健.浅析中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96-96. 被引量:1
-
10王德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创造和意义刍议[J].行知研究,2000(2):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