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8年第2期18-18,共1页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Apparatus
同被引文献9
-
1孙云霞.谈《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设计》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7(3):46-47. 被引量:2
-
2邓峰,钱扬义,林耿勉.手持技术在酸碱滴定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中学版),2007,23(1):12-14. 被引量:19
-
3邓峰,钱扬义,刘丽明,罗少娟.基于手持技术的“6S”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75-79. 被引量:14
-
4叶静怡,倪姗姗.手持技术在中和热测定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25(9):35-36. 被引量:10
-
5高修库.“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9(1):40-41. 被引量:2
-
6鲁新玲.运用“手持技术”与“互动课堂反馈系统”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与思考——基于TRTM四重表征教学模式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专题”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18-21. 被引量:12
-
7刘建祥.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POE策略的高三化学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0(5):81-83. 被引量:10
-
8陈姝阳.《制备氢氧化铝的优化方案探讨》教学设计及反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7,0(2):53-54. 被引量:1
-
9王春.氢氧化铝制备优化方案的教案设计[J].化学教学,2003(7):53-5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
-
1高妙添.基于“四重表征”与“手持技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盐酸滴定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pH变化”为例[J].化学教育,2013,34(6):38-41. 被引量:14
-
2林建芬,盛晓婧,钱扬义.化学“四重表征”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从15年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研究的回顾谈起[J].化学教育,2015,36(7):1-6. 被引量:79
-
3盛晓婧,林建芬,钱扬义.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探究原电池电流和温度的变化[J].化学教育,2016,37(5):61-66. 被引量:20
-
4李言萍,钱扬义,陈博殷,杨子莲.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探究电解硫酸铜水溶液过程中阳极附近pH变化[J].化学教育,2017,38(3):48-54. 被引量:10
-
5王立新,钱扬义,苏华虹,陈博殷,梁宏宇.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从“研究案例”到“认知模型”——TQVC概念认知模型的建构[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4):104-112. 被引量:44
-
6许雯辉,钱扬义,王立新,林建芬,唐文秀.利用手持技术探究铝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21):54-62. 被引量:4
-
7张画花,杨怀明.试论数字化实验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19,0(1):33-34. 被引量:2
-
8李绮琳,钱扬义,张惠敏,唐文秀,林丹萍.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促进学生对配合物概念的学习——以铜氨配合物的形成和破坏过程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79-88. 被引量:16
-
9麦裕华,钱扬义.“中学化学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案例”的多维分析--以钱扬义工作室20年研究的期刊论文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9):83-89. 被引量:17
-
1佘小华.“Fe2+与Fe3+”相关解析[J].中学化学,2017,0(2):50-52.
-
2周娟近.《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2(87):158-158.
-
3陈彪.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J].三明学院学报,2000,18(2):139-141.
-
4步月华.由一道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卷考题引发的争论[J].化学教与学,2014(3):70-71.
-
5吴海洋.与铁有关的典型中考题归类解析[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2(12):56-60.
-
6孙志萍.有铁元素参加反应的颜色变化[J].中学化学,2002(6):44-45.
-
7章建锋.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小议Fe2+与Fe3+鉴别的“最优试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11):53-54. 被引量:1
-
8王瑞岭.24题的异解[J].化学教学,1997(12):24-24.
-
9汪涛.Fe^(3+)氧化Fe的方程式及其变形[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2(21):51-52.
-
10赵云.氯化铁溶液和硫化钠溶液互滴现象辨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6):72-7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