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转换: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必要选择
被引量:2
出处
《特区实践与理论》
1997年第12期38-41,共4页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同被引文献37
-
1卢荻.论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形成与特点[J].岭南学刊,1999(5):20-24. 被引量:1
-
2习洁.试论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0(S5):62-66. 被引量:1
-
3潘洪声.“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学术讨论会简述[J].中共党史研究,1999(4):102-102. 被引量:1
-
4王维敏.试论邓小平建设经济特区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0(3):70-73. 被引量:1
-
5罗匡.略论高技术的本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7(2):20-24. 被引量:5
-
6王峻岩,谭兵.论邓小平关于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和伟大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3(1):1-8. 被引量:4
-
7贺世友.从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决策的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6):2-9. 被引量:2
-
8高放.新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J].江西社会科学,1993,13(2):33-40. 被引量:5
-
9刘德军,马光秋.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述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0(1):18-20. 被引量:2
-
10林源昌.特殊政策:维系特区“特”下去的支点[J].特区实践与理论,1995(11):23-2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