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磁共振血管造影和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rgaphy (MRA)and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Symposium)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自1985年首次成功应用于临床以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其无创伤性、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MRA诊断颅内血管疾病尤其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AN),对此国外已有较多报道。本文结合文献在MRA基本原理、技术特点、方法选择、动脉瘤的表现及伪迹的识别等方面作一综述。1 MRA原理1.1 流动的血液在磁共振图像上的表现主要决定于两种因素:流动相关效应和血液自身性质(自旋密度、T1、T2)。血液相对缓慢趋于静止时,流动效应不明显,其磁共振表现取决于自旋密度、T1和T2。SE序列中,由于血T1、T2均较长,T1加权呈黑色,T2加权呈白色,这种情况可在下肢浅静脉出现。反之,流速较快时,成像结果更依赖于流动相关效应。1.2 不同的技术,流动相关效应可以表现为黑色或白色。SE序列中,较快的血流在两次射频脉冲(RF)之间流出层面,则不能产生信号,呈流空效应(flow void)。利用流空效应显像血管显示率低,形态不完整,血流信号复杂。使用预饱和技术(pre-saturation),在成像区域外用多个短TR脉冲使组织达到饱和,这样饱和的血液流入未饱和的成像区域内不能被主脉冲激动而产生黑色像。
作者 俞永新
出处 《中国临床医学》 1997年第3期184-187,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