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朦胧诗的美学原则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七十年代末,在社会转折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由意识形态写作开始转向艺术性写作,文学从为政治服务的公然的规定下解放出来而恢复其审美功能.在这一文学向自身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作为它的理论后盾的新潮诗歌批评则及时地对巨变作出了解释并加速了一时代文学观念的更新,从而推动了新时期的文学复兴运动.“朦胧诗”最初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称谓,它是创新的诗歌现象在因长期的非文学运动而导致艺术思维退化的诗歌欣赏主体那里引起的痛苦反应.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按报纸的宣传去思维,去看问题,去自我感觉,至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只要跟报纸上的抽象概念不相符合,那么这种生活就是不可信、不能理解,是值得怀疑,是不应该作为讨论问题的根据的.因此,一旦文学、诗歌不再按照报纸社论的调子去演绎,而是服从心灵对于外部世界的真切感应,那么这样的诗歌就是怪异的了,是令人忧惧的,是难以理解的,也就是说,是读不懂的了.浩劫过后,从地下流传到公开传播的巡礼了文化大革命中“迷惘的一代”的觉醒的心灵,以先驱者的声音在刚刚解冻的诗苑初露锋芒的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诗作,就这样引起了那些习惯于从诗歌中寻找跟报刊社论的提法相一致的思想观点的读者的不习惯和困惑.1980?
作者 毕光明
机构地区 琼州大学
出处 《琼州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78-83,共6页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共引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