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两系晚粳杂交稻生育特点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3个两系晚粳杂交稻新组合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它们均具有分蘖力较强,光合势大,于物质积累多等优点,但也存在生育期偏长,有效分蘖期短,灌浆速度慢,结实率低等缺点。生产上宜采用适当早播早插、培育带蘖壮秧、穗粒并举、促进抽穗后于物质积累和运转的栽培技术,以获得高产。
作者
蔡明历
刘承柳
机构地区
华中农业大学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1996年第S1期73-76,共4页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两系晚粳
生育特性
高产栽培
分类号
S511.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4
1
刘承柳,蔡明历.两系晚粳杂交稻的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06).
2
陈代庭,段喜廷,文家明.
两系粳杂N5088S/1514大面积示范技术总结[J]
.湖北农业科学,1994,33(A01):23-24.
被引量:1
3
王长义,冯云庆,夏明元,胡刚,戚华雄,何予卿,罗声群.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选育与应用初报[J]
.湖北农业科学,1993,32(6):1-3.
被引量:10
4
刘承柳,杨德光,李雨晴,杨进.
两系晚粳杂交新组合31301S/1514的栽培特性与高产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1993,32(6):4-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9
1
杨烨,陈立云.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S1):328-332.
被引量:2
2
祁玉良,郭祯,石守设,鲁伟林,何道君,严德远,余庆春.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与策略探讨[J]
.河南农业科学,2004,33(10):12-15.
被引量:4
3
王长义,冯云庆,戚华雄,胡刚,何予卿,夏明元,罗声群.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的鉴定与评价[J]
.作物品种资源,1994(4):20-21.
被引量:2
4
王长义,戚华雄,冯云庆,胡刚,夏明元.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的选育与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1995,34(6):5-12.
被引量:6
5
王长义,冯云庆,戚华雄,何予卿,胡刚,夏明元,罗声群.
两系杂交粳稻N5088S/R187的选配与应用初报[J]
.杂交水稻,1995,10(2):4-6.
被引量:3
6
胡刚,王长义,冯云庆,戚华雄,夏明元,游艾青.
鄂粳杂1号的优良性状及栽培要点[J]
.湖北农业科学,1996,35(1):10-13.
7
郑兴飞,董华林,郭英,殷得所,王红波,胡建林,查中萍,曹鹏,徐得泽.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就与展望[J]
.作物研究,2021,35(5):509-513.
被引量:12
8
杨书化,万经猛,李泽炳,靳德明,田亚雯.
两系晚粳杂交稻华粳杂2号选育及其利用特性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4):317-320.
9
邵双,郭晓雷,冯辉.
农作物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J]
.辽宁农业科学,2003(6):11-14.
同被引文献
4
1
周守华,黄永平,熊勤学.
江汉平原盛夏冷害的发生趋势和气候背景[J]
.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234-236.
被引量:9
2
袁潜华,徐宏书,卢兴桂.
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生态适应性鉴定[J]
.湖北农业科学,1996,35(S1):38-41.
被引量:2
3
高金梅,汪孝清.
对双季晚稻粳籼(杂交)选型调向的初步探讨[J]
.湖北农业科学,2002,41(6):33-34.
被引量:2
4
毛善应,魏天盛,张明,胡海堰.
公安县优质晚稻品种筛选试验初报[J]
.湖北农业科学,2004,43(3):24-2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王世才,汪发启,周颖,邵仁学.
两系粳稻鄂粳杂1号在云南的高产栽培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04,43(6):13-16.
被引量:1
2
鄢圣芝,李俊凯,马启林,汪先勇,肖静静.
日本优质粳稻生态适应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29-1353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吴少祥.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K优818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10,27(1):5-5.
2
李宏杨,汪德锋,袁经天,任红.
七个常规粳稻品种在三亚市的适应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0):1822-1823.
1
蒯文藻,周健生.
两系晚粳杂交稻的发展现状和高产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1999,5(2):55-56.
2
陈仁祥,李老虎,徐建良.
晚粳杂交稻嘉乐优2号高产制种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0):119-119.
3
程旺大,姚海根,张红梅.
南方晚粳杂交稻与常规稻籽粒灌浆及后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J]
.中国水稻科学,2007,21(2):174-178.
被引量:14
4
杨书化,万经猛,李泽炳,靳德明,田亚雯.
两系晚粳杂交稻华粳杂2号选育及其利用特性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4):317-320.
5
陈仁祥.
晚粳杂交稻嘉乐优2号高产制种直播技术要点[J]
.农业科技通讯,2007(9):66-67.
6
高荣村,陆金根,徐兴伟,王根连,李金军.
Bt型三系不育系嘉335A的选育与应用[J]
.浙江农业科学,2008,49(3):323-324.
被引量:9
湖北农业科学
1996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