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豚鼠实验性牙周炎形成的动物模型研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进一步探讨牙周炎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反应,研究豚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模型。方法:选用40只豚鼠,分为4组,(1)对照组(N),(2)丝线缝扎组(P1),(3)高糖喂养组(P2),(4)丝线缝扎+高糖喂养组(P3)。结果:P1组、P2组和P3组的牙龈指数(GI)和牙周袋深(PD)从实验开始、1、2、4周到8周逐渐升高,且P3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P1和P2组;在1周和2周时,P1和P2组龈固有层有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4周时,P1组和P2组牙槽嵴处可见少量破骨细胞位于骨吸收陷窝,P2组比P1组减少,8周时P1和P2组牙槽嵴处有明显的破骨细胞,P2组破骨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与P1组相似,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有较多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P3组在1周时龈固有层有较多的多形核白细胞,2周时巨噬细胞增多,4周时牙槽骨吸收,有较多的破骨细胞位于骨吸收陷窝处,8周时牙槽嵴吸收明显,破骨细胞更多,偶可见成骨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溶酶体和粗面内质网位于破骨细胞中,成骨细胞内有少量的线粒体。结论:P1、P2和P3均可对豚鼠形成牙周炎,P3组为较好的一种牙周炎形成方法,其病理改变与人牙周炎相似.
出处 《海军医学杂志》 1996年第3期241-244,共4页 Journal of Navy Medicine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