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三产”:亦苦亦乐一条路——对“精神生产者”创收的采访札记(上)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切仿佛都是顺理成章地发生的。当物质生产部门的改革为彻底打破“企业办社会”模式,竭尽全力“剥离”所有生活服务性“拖累”以使企业变得“纯粹”时,“精神生产”——科学、文化、教育、艺术、新闻、出版诸事业单位在十数年的改革中却逆向走了一条全面力、“三产”的路——小单位少则几家公司几个“实体”,没办实体的也至少有几个创收项目,而有的较大的机构竟办出了几百家公司和实体。一点不夸张地说,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找不到一个依然存在却无创收行为的“精神生产者”了。这种“母生子”式地“生”出“三产”,不言自明地是要一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精神生产者”,学会用自己的“肩”自己的“手”为国家分担“社会”责任——也就是养活他们自己。“圈”中有人士描述此种经历的感受时,几分无奈几分戏谑地说:“真有点儿‘养儿防老’的味道。”
作者 顾卫临
机构地区 本刊记者
出处 《瞭望》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5期21-23,共3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