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意境论与文人画的转换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画的创作远远走到中国画理论的前面,就中国画的创作来说,呈现出一个空前的多元的局面.可理论远远没有跟上.就目前来说,后者落后于前者最突出地表现在下述三个问题上.一、走出传统“意境”论的阴影在中国绘画里,山水画是主流.构成山水画的最高审美境界,我国传统的画论概括为“意境”原则,这是画家追求艺术美的至高典范,以至到了否定它便是否定中国画存在、否定中国画这一画种的特殊性的地步.所谓“意境”是指画家的主观情思和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就意说,指心态、思绪、某种人格的寄寓等等,属于画家主观方面;就境说,指任一具体的可视物象,或山或水或草或木等等,属于画家所存身的客观世界.二者统一的最高理论表述即是“气韵生动”,达到这一地步的方式便是“似与不似之间”“逸笔草草,达意而已”的变形和操作手段.这种关于中国画的审美构成的基本理论,置于现代情境之下,至少有下列一些问题:第一,“意境”论是中国封建时代,且处于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下的产物.历史发展了,必然要求产生与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审美形式.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意境”论便有诸多不足.诸如“思与境偕”“象外之旨”“韵外之致”等等,这些表述都有一个潜在的不可变更的假定:和婉清静,冲淡野逸,怨而不怒,怒而不争……等等。
作者 马钦忠
机构地区 安徽
出处 《文史杂志》 1996年第5期54-55,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