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私人性和相关的社会想象——一种历史沿革的关系描述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在此将使用“私人性”一词,这个词不是来源于西方有关的概念定义,而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自于这个词在生活中的日常使用。在进入“私人性”的讨论之前,我将区别“私人”与“个人”在日常使用中的细微差异,并由此引出“国家”与“公家”的概念,以及这些语词之间的种种复杂微妙的语义纠葛,最后则导出“社会”的概念,特别是在当下,有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潜在对方与相互妥协。我将暂时放弃体系化的理论构架,我只是进行一种经验的描述,以及必要的文化的补充分析。一、语词辩析“私人”和“个人”都指向个体,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则是都指向“自己”。但是在这二个词的日常使用中,仍能辨别出其中细微的语义差异。一般来说,“个人”常针对个体的价值系统而言,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即言:“张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此个人常以“抗俗”为其标识:“若夫非物质主义者,犹个人主义然,亦兴起于抗俗”。五四时期。
作者 蔡翔
出处 《花城》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5-207,共13页 Flower City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6

  • 1王安忆.妙妙[J].上海文学,1991,0(2):20-35. 被引量:2
  • 2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文学评论,2002(3):5-20. 被引量:91
  • 3李昂.杀夫[M].宝岛出版社,1993..
  • 4徐坤.因为沉默太久[N].中华读书报,1996-01—10.
  • 5赵树勤.当代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与焦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
  • 6丁玲.阿毛姑娘[A]{H}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8黑格尔;朱光潜.美学(第三卷上)[M]{H}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0.
  • 9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H}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491.
  • 10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2.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