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在此将使用“私人性”一词,这个词不是来源于西方有关的概念定义,而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自于这个词在生活中的日常使用。在进入“私人性”的讨论之前,我将区别“私人”与“个人”在日常使用中的细微差异,并由此引出“国家”与“公家”的概念,以及这些语词之间的种种复杂微妙的语义纠葛,最后则导出“社会”的概念,特别是在当下,有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潜在对方与相互妥协。我将暂时放弃体系化的理论构架,我只是进行一种经验的描述,以及必要的文化的补充分析。一、语词辩析“私人”和“个人”都指向个体,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则是都指向“自己”。但是在这二个词的日常使用中,仍能辨别出其中细微的语义差异。一般来说,“个人”常针对个体的价值系统而言,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即言:“张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此个人常以“抗俗”为其标识:“若夫非物质主义者,犹个人主义然,亦兴起于抗俗”。五四时期。
出处
《花城》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5-207,共13页
Flower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