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唐代山水诗到宋代山水诗有什么变化?简言之,前者是写“境”的诗,后者是写“趣”的诗。唐人着重体会的是山水之中的境界,宋人着重体会的是山水之中的趣味(包括理趣、情趣等)。诗人审美意识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语言符号的变化。前者是精美含蓄的意境化语言,后者是灵巧流畅的趣味性语言。我们可以取唐代的王维、李白、杜甫和宋代的杨万里为例,稍微具体地做一些探讨。 精美含蓄的意境化语言 陆机在《文赋》里提到过作家诗人们的共同苦恼:“恒患意不称物,词不逮意”。怎样对待“词不逮意”的语言缺陷,固然每个作家各有招数,但从宏观上看也有个历史演进过程。诗经时代的作者们的办法是“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到了六朝时期,文士们不再满足于用嗟叹、歌咏来弥补语言的不足,而是知难而进,千方百计地做到“穷形尽相”,谢灵运就是这样做的。唐代的诗人们对谢灵运备加推崇,却没有就此止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更明智的语言策略:一面进一步发挥语言的表述功能(这点丝毫没有放松),一面又运用“言之不足则暗示之”的做法,这就是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
出处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1-11,共11页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