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10-12,21,共4页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6
-
1张西平.从长时段的世界历史视角揭示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J].东方学刊,2021(3):16-20. 被引量:1
-
2单霁翔.承认、尊重与保持文化多样性认识、保护与传承中华文明[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1(1):12-20. 被引量:4
-
3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1985(8):1-8. 被引量:55
-
4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新曙光[J].东南文化,1988(5):1-7. 被引量:63
-
5佘树声.丝绸之路:外层文化圈的建构——兼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史特点[J].唐都学刊,1991,7(2):1-8. 被引量:1
-
6苏秉琦,汪涛,Helen Wang.中国文明起源新探[J].东吴学术,2013(4):5-11. 被引量:4
-
7陈来.中华文明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J].智慧中国,2017,0(6):38-39. 被引量:9
-
8张国启.论习近平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话语特质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18,41(3):9-15. 被引量:13
-
9张践.多元文明反复汇聚与辐射——中华文明的生成与传播特点[J].国际汉学,2020(3):5-14. 被引量:1
-
10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求是,2020(23):4-9. 被引量:228
二级引证文献6
-
1张笑吟,郭树勇.重读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与发展:一种文明互鉴的视角[J].国际论坛,2024,26(2):134-154. 被引量:2
-
2李文钰,张芬.“应急管理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3):57-61.
-
3范玉刚,许诗怡.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4(4):24-32.
-
4严孟春.经世以德:眉山苏氏家学传承及其意蕴[J].学海,2024(5):205-212.
-
5许倩倩,宫艳华.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6):61-68.
-
6陈盼盼,孙绍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跨媒介叙事机理、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24(6):51-59.
-
1徐君慧.浅谈汉民族[J].广西文史,2006(1):72-80.
-
2刘洋.论述日语教学文化渗透与中日文化差异[J].赤子,2014(4):76-76.
-
3韩永斌.加强群艺馆建设 促进群众文化发展[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2):29-29.
-
4李安.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130-133. 被引量:5
-
5张明华.文化“中国玉”[J].汽车与社会,2013(16):80-83.
-
6董伟武.精神文化概念初议[J].理论观察,2011(3):31-32. 被引量:3
-
7邹广文,孙爱云.试论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建构[J].北方论丛,2010(1):107-110. 被引量:4
-
8董慧,王帅.文化空间:对荆楚多样性特色文化的探析[J].荆楚学刊,2016,17(4):5-9. 被引量:1
-
9郑广永.从文化的视角看科学与信仰的冲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0(1):104-109.
-
10哲学文化[J].开放时代,1998(6):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