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和声中和弦标记的设想
出处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9-35,共7页
Explorations in Music
-
1宫敬慧,马秀明.“笙的和声”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1):22-23.
-
2李碧高.音级集合逻辑的本质特点及其结构力——简评阿伦·福特的《无调性音乐的结构》[J].音乐创作,2017(2):114-117. 被引量:1
-
3童忠良,吴秋雯.论之、为调式体系(三)——兼论中西音乐“为调式思维”的比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4):10-15.
-
4杨凡.试论瓦列兹长笛独奏《密度21.5》的创作特色[J].艺术探索,2009,23(6):79-81. 被引量:1
-
5朴瑞星,吕丁,李燃.怎样唱好增四度、减五度音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3,1(3):65-65.
-
6赵庆华.中国音乐作品中的现代和声之管窥[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8):6-7.
-
7杨美嫒.音程听觉训练的教学策略[J].黄河之声,2004,0(1):21-22.
-
8王颖峰,李红梅.我国现代音乐分析学的理论前沿——评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术研讨会[J].大家,2010(24):20-20.
-
9王中余.音级集合理论在西方的发展与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1):55-61. 被引量:6
-
10唐建平.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的序列手法[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6(S1):18-2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