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9-11,5,共4页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二级引证文献3
-
1崔尔胜,王宗兰.淮南方言与其农耕文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30-34. 被引量:7
-
2庄应强,屠娟丽,顾金孚,潘雯.浙北平原地区发展体验式农耕文化旅游模式的思考——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4,16(5):257-259. 被引量:3
-
3黄毅,黎嘉谜.高要春社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3):47-51.
-
1彭林.弘扬传统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76-79. 被引量:7
-
2赵巧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89-94. 被引量:16
-
3胡彬彬.小村落的大文化[J].党建文汇(下半月),2013(6):46-46.
-
4苏文菁.闽文化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在动力[J].福建理论学习,2004,0(7):29-30. 被引量:1
-
5喻翔.为建筑雕上华美外衣[J].中华遗产,2017,0(3):62-77.
-
6蓝长龙.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10):259-259.
-
7刘江峰.挖掘中国历史建筑杰作是遗产保护和文化重建的需要:中国传统建筑经典丛书《义县奉国寺》首发式暨中国辽代木构建筑研讨会综述[J].建筑创作,2008(8):172-175.
-
8郑军德.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再看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艺术[J].艺术教育,2009(6):129-129. 被引量:1
-
9王玉德,张全明.史前时期的生态文化(之四)[J].生态文化,2016,0(1):6-6.
-
10张琰,廖品懿.椭圆圈层的杠杆效应之八:文化效应 一个传奇状元的家乡史[J].西部广播电视,2009,30(9):7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