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总结了作者几年来对总和电位(SP)成分及+SP和-SP相互关系的研究工作,概述了-SP和+SP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就重振现象的机理作一探讨。耳蜗内毛细胞(IHC)胞内记录为正的直流感受器电位,根据耳蜗电学模型的原理,在中阶记录到的-SP,则来源于IHC;噪声暴露后+SP的变化与CM呈正相关。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外毛细胞(OHC)损失严重,而IHC几乎无损,提示+SP来源于OHC。连续观察噪声暴露前后-SP和+SP相互关系及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表明:当复合动作电位(CAP)阈移≥30dB(即OHC损伤到一定程度时)-SP出现率高,且+SP下降越多,-SP出现的幅度升高的愈多,因此,提示在正常情况下,+SP对-SP的抑制作用:当OHC受损后,可能解除了这种抑制,使之-SP表现优势。连续观察不同供氧状态下SP极性及大小的变化发现:当缺氧时SP由正变负,再给氧时SP由负变正;形态学检查发现OHC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下降,则进一步说明在正常情况下+SP和-SP同时存在,其表现则是+SP和-SP的代数和或矢量和;当OHC损伤后,+SP下降,-SP即表现优势,这可能是OHC对IHC有调控作用,当失去OHC的调控,IHC即?
出处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90-193,共4页
Journal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Pa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