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灰色关联分析在马铃薯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上的应用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灰色关联分析在马铃薯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上的应用张兴端,徐茜,涂文志,何清(四川省万县市农科所万县市634006)1前言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特别是在我国西南山区马铃薯的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粮食和家畜饲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为...
作者
张兴端
徐茜
涂文志
何清
机构地区
四川省万县市农科所
出处
《中国马铃薯》
1994年第1期26-29,共4页
Chinese Potato Journal
关键词
马铃薯新品种
灰色关联分析
粮菜兼用
综合评价
家畜饲料
比较数列
马铃薯研究
关联系数
参考数列
大中薯率
分类号
S5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1
张锡芳.
灰色关联分析在大豆品种(系)综合评价上的应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3,9(2):135-138.
被引量:14
2
张存良.
灰色系统理论在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2,8(3):191-194.
被引量:6
3
胡启林,向理军.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油葵杂交种的初探[J]
.中国油料,1991(3):51-55.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3
1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被引量:622
2
邓聚龙等.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
邓聚龙.灰色系统综述[J]世界科学,1983(07).
共引文献
30
1
史洪中,胡巅,张丽莉.
灰色系统理论在豫南稻区杂交稻品种抗病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5(1):16-22.
2
李培富,胡子诚,贾锦娟.
浅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水稻新品系评价上的应用[J]
.农业科学研究,1992(3):23-29.
被引量:4
3
高振虎.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农作物品种[J]
.陕西农业科学,1993,39(5):9-11.
被引量:6
4
李少钦,王俊生.
高产优质杂交油菜的综合评价[J]
.陕西农业科学,2002,48(4):6-8.
被引量:2
5
王美琴,杜月键,孙永玲.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油菜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3):213-215.
被引量:33
6
荆建国,范彦英,王素阁,王德科,秦海英.
灰色系统理论在大豆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大豆科学,1995,14(4):365-370.
被引量:31
7
李梅,管建国.
灰色关联分析在莴笋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
.南京农专学报,1995,11(1):21-25.
8
白乙拉图,张桂华.
灰色关联分析在高粱品种抗旱性鉴定上应用的研究[J]
.作物品种资源,1996(1):32-33.
被引量:4
9
阮培均.
坡耕地高产玉米指示性状初探[J]
.种子,1997,16(1):21-25.
被引量:1
10
刘春芳,罗湘宁,李冬.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亚麻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油料,1997,19(1):23-26.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
5
1
曹雯梅,刘松涛,路红卫.
灰色系统理论在小麦新品种综合评判中的应用[J]
.中国种业,2005(11):47-49.
被引量:23
2
邓聚龙.农业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88.39~74.
3
邓聚龙.农业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宋志均,贺德先,韩勇,薛鑫.
灰色系统原理在小麦新品种(系)布局中的应用[J]
.中国种业,2012(1):47-49.
被引量:4
5
尹会圆,张远想,李英俊,王春虎.
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
.中国种业,2012(12):46-47.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3
1
王良平,徐茜,张兴端,黄文章.
甘薯杂种F_1代主要经济性状表现及组合综合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1997,10(3):62-67.
被引量:3
2
谭家刚,向德柱,刘兴萍,马秀云,易陈红,熊闻霞,李伟,张兴端.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3-35.
被引量:8
3
李伟,邹小红,杨涛,熊闻霞,谭家刚,晏华,张兴端.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糯玉米新组合进行综合评价[J]
.中国种业,2013(8):72-7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陈文杰,薛运旺,王少杰,王峰.
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要点[J]
.种业导刊,2009(10):29-30.
被引量:6
2
刘满英,方丽娜,方玉霖,吴文珊.
籼稻新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3953-3954.
被引量:9
3
郑思静,陈友铃,张彦杰,伍小刚,吴文珊.
爱玉子雌性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16-13017.
4
王传桂,吴文珊,颜晓胜,柯文洋,郭景洪,陈友铃.
灰色系统理论在爱玉子雄性品系性状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99-101.
5
杨净云,海建平,赵丽君,褚素贞.
新型水溶肥料对茶叶产量与生化成分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6):50-53.
被引量:8
6
王丽华,刘正,潘海山,李刚.
10个玉米品种(系)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5):103-107.
被引量:16
7
郑向阳,栗建枝,吴枝根,赵太存,韩雪芳.
从2011年山西玉米区试结果谈中国的玉米区试制度[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4):125-130.
被引量:5
8
陈彦云,曹君迈.
甜菜抗(耐)丛根病杂交组合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甜菜糖业,2001(4):38-40.
被引量:3
9
李卫青.
灰色关联理论在桥梁适应性综合评定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6,16(4):199-202.
10
孟静娇,寸朝文,陈国斌.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通讯,2021(5):54-56.
被引量:2
1
胡凤灵,杨龙,时萍.
红麻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535-8535.
被引量:4
2
马成德.
主要气候因子对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影响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50-53.
被引量:5
3
刘玉华,史纪安,贾志宽.
气候因子与苜蓿草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草业科学,2009,26(8):101-106.
被引量:25
4
张毓麟.
高淀粉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及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41(5):99-100.
5
谢从华.
数学模型在马铃薯研究中的应用[J]
.马铃薯杂志,1989,3(3):176-179.
被引量:1
6
池再香,潘徐燕,张普宇,汤苾,熊应祥.
影响贵州西部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23-19625.
被引量:5
7
池再香,潘徐燕,张普宇,汤苾,熊应祥.
Analysis of Main Climatic Factors Affecting Potato Yields of Western Guizhou[J]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1(10):85-88.
被引量:4
8
吴让,李金红,蓟尚玛.
共和县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141-6142.
被引量:10
9
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3号”[J]
.农产品市场,2004,0(22):24-24.
10
张兴端,涂文志,何清,代兴钊.
马铃薯一、二季种主要性状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初报[J]
.马铃薯杂志,1994,8(2):92-94.
被引量:1
中国马铃薯
199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