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一天中午我们正在喂两岁的儿子吃饭,一位同事走过来问孩子:“董理,有没有吃饱呢?”孩子答道:“没有吃饱。”过了一会儿,同事又问:“有没有吃饱呢?”孩子这时已经吃饱了,他愣了一下,便答道:“有吃饱了!”这种回答有悖于语法规则,着实可爱。可是谁都没这么教过他,他是怎样造出这样的句子来的呢?一般来说,孩子最初的口语可分成两种,一是纯模仿性语言,一是心因性语言。模仿性语言是对周围环境语言的如实采用,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更加准确,更加符合语法规则,但缺乏思维的参与,缺乏主动性。而像上述的“有吃饱”一类的语言,就是一种基于思维的推理过程而产生的心因性语言。一般情况下,两三岁的孩子较多出现。这不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