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浅谈“胃喜为补”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胃喜为补”是清代医学家、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叶天士提出的观点。他说:“食物自适者,即是胃喜为补”。“食物自适”实际上是指对于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对食物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而适合之,对食物如何作出变化呢?这需要通过“胃喜”来表明某个脏腑组织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从而选择相应的食物以补养,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出处 《西部中医药》 1991年第3期12-14,共3页 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4

  • 1孙长灏.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6.
  • 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7.
  • 3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24.
  • 4淸.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 5乾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9 -190.
  • 6淸.程闺彭.医学心悟[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2 - 35.
  • 7丁兆平.“胃喜为补”与异域旁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7-06-08(1 -2).
  • 8清.李渔,杜书瀛.闲情偶寄[M].上海:中华书局,2007:164.
  • 9马丽春.知味.嗜好与食相(杂谈三则)[J].食品与健康,1994(1):20.
  • 10李新森.“胃喜为补”一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1) :31.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