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品德教育中,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取决于他们对集体(整个学校或班级)、对教师的态度或已经形成的态度定势。 定势是由先前心理活动的影响所造成的比较固定而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人们形成了某种定势,它将在随后的有关事物的反映中发挥一定的影响。态度定势指的是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不自觉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如好感或厌恶、赞同或反对,重视或轻蔑等等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态度定势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是在社会行为调节方面起积极作用的良好的定势,消极的态度定势则是在社会行为调节方面起消极作用的不良的定势。后者是学生品德发展中的障碍,使得他们对教师的正确教导与正当要求采取漠视或抗拒的态度。 态度定势一般是在反覆的活动中形成的。例如,学生看了一些侠义小说或影视之后,形成了一种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
出处
《宁夏教育》
北大核心
1990年第Z2期15-15,共1页
Ningxia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