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自提的剖面分析方法,对我国中低纬地区的电离层低F区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与其它地区的结果作了比较,得出本地区低F区电子浓度非单调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地区特色。 1)F层内的谷区是一种白天现象,它出现在太阳活动低年的夏季;在我国中低纬地区,该类谷区一般上只在太阳平均黑子数约小于60、4月与8月之间和地方时间9:00到16:00时的时段内出现。该出现时段短于纬度较高的saint-santin台的出现时段,黑子数愈低,月份离夏至愈近,其出现率俞大,出现时段也愈长;一天之内出现率的极大值发生在14:00左右。 2)F1层峰高一般在180km左右;在其上约20公里处出现电子浓度极小值;平均谷宽约30km,最大值不超过70km;相对谷深平均为0.05,最大可达0.1。 3)谷宽日变曲线呈马鞍形,分别在10:45和13:30时左右达到极大值,极小值出现在中午附近。越靠近夏至,这种变化规律越为明显;黑子数越少,谷越宽。谷宽、谷深和F1层峰高的变化具有相当好的相关性。 Footitt et al曾认为光化学模式不能解释F层内的谷区。本文通过理论计算指出:如果考虑了O^+离子的亚稳态O^+(2D),则可以在F1—F2之间形成谷区。若象Footitt et al那样,不考虑O^+(2D)的存在。则计算结果:电子浓度在F区是单调增加的。 进一步计算表明:光化学过程可以解释F层?
出处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90年第S1期179-184,共6页
Astronomical Research & Technology